仇旻:瑞典的“未来科研带头人”(2)
2007年08月24日 14:37 来源:建德新闻网
两项荣誉让他成为国人的骄傲
2005年4月11日,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在斯德哥尔摩世贸中心举行第二届“未来科研带头人”个人基金颁奖仪式,仇旻从瑞典教育与文化部长莱夫·帕格罗茨基手中接过了“未来科研带头人”证书,同时获得了为期四年、共计600万瑞典克朗的科研基金,用于光子晶体项目研究,2007年又额外追加了300万瑞典克朗。
据了解,第二届“未来科研带头人”共有401位年轻学者申请,经过评审委员会及下属四个学科委员会的专家会同国外的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长达10个月的评审过程,最终确定18位年轻学者获此殊荣。其中仇旻是获奖者中唯一一位中国人,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当时刚刚30岁。除了科研资助经费,基金会还将对他们进行培训,并从瑞典各大学、大公司及其他机构选择重要人物来做他们导师,帮助他们学习并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
无独有偶,继“未来科研带头人”之后,仇旻又于2006年年底获得了瑞典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称号,并获得了为期六年、共计约600万瑞典克朗科研资助基金,用于新型微纳器件的制造工艺的研究。今年7月,瑞典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与仇旻正式签订了合同。
仇旻介绍说,当时共有22名申请人与他竞争这一个位置,他之所以能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打败对手,是因为他在原有科研成果、发表的文章质量和数量、国际合作经历、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具有绝对的优势。当时参加评审活动的德国卡塞尔大学教授约翰·雷斯梅尔博士说:“他活跃于其研究领域,非常年轻且有着大量的优秀的论文,在所有申请人中有着最多的会议邀请报告;从他现在的成功看,我相信仇旻博士将会成功实现其提出的研究计划……因此,我在所有的候选人中推荐仇旻博士为第一名”。
以实际行动回报祖国
作为一名海外华侨,仇旻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努力做一些与中国相关的事情,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贡献。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仇旻经常来国内讲学,并且与中国浙江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一些高校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他与浙江大学光电系童利民教授合作的纳米光纤项目今年3月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杰出青年合作基金”,7月份进行了答辩,现在正等待结果;另外还有一篇关于纳米光线和集成光路器件耦合的论文已投寄到国际期刊,合作研究成果还于今年6月份在杭州举行的美国光学学会纳米光系学专题会议上作了邀请报告。他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苏冀凯教授光电传输系统项目合作也很愉快,利用KTH光电净超室制作的样品目前正在上海交大的系统中测试,其中一项成果还将在国内申请专利。
他说,爱国关键是要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上,海外华侨在所在国与中国之间实现双赢,这才是最健康的。除了科研和工作,仇旻还积极参加瑞典华人华侨活动,经常组织一些学术活动和聚会、唱歌等社会活动。作为中瑞科技合作促进会理事会轮值主席,他在国内科技代表团赴瑞典访问时组织瑞典学者进行对接,架起中国与瑞典科技合作桥梁,促进相关合作,并帮助他们联系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每年至少要举行三四次这样的对接座谈会。他在瑞典总共带过十几名硕士和2名博士研究生,其中有一半是中国人。
采访结束时,仇旻还对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未来要走精英路线,研究生教育要质量与数量并重。他说,在国外,一个导师在一个周期(3—5年)内最多带4—5个博士,每个博士生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很出色的。而国内有些导师一个人带几十个研究生,学生要好长时间才能见导师一面,大部分研究生都是师兄在指导。如果师兄很厉害当然可以,但遗憾的是很多师兄刚开始研究,对自己的领域也不是十分清楚,让他们去指导师弟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说起中小学教育,仇旻举了高考填报志愿的例子,建议老师和家长不要对学生限制太死。他说,国内许多学生是家长让报什么专业就报什么专业,而不是自己想报什么专业才报那个专业,这样很可能产生一个问题,学生很可能对所学专业根本就没有什么兴趣,从而使学习成为负担。学生应该尊重师长,但不需要完全服从他们,要从小学会独立思考、开拓视野,从小培养自己的兴趣。(坚代军)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