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2)
二
对一个终生追求真理、跟随革命的女战士来说,莫耶的一生并不平坦,而牵连她一生的现在又很少提到的政治事件,就是缘于她在1942年3月发表的一篇小说《丽萍的烦恼》。
现在我们一提到自1941年后延安出现写暴露文学时的作品,就是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王实味的《野百合花》,而其中,不应该忽视莫耶从生活经历中选取典型素材、抨击当时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风的《丽萍的烦恼》。1942年3月9日,丁玲有感于两桩离婚案,在《解放日报》发表杂文《三八节有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中国妇女长期承受的封建压迫在革命圣地延安也并未彻底消失,一些有着“凌云的志向”和“刻苦的斗争生活”的女性,婚后在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的丈夫逼迫下却成了“回到家庭的娜拉”。
丁玲的文章发表一周之后,莫耶的短篇小说《丽萍的烦恼》也在《西北文艺》上发表,文中描写一个名叫丽萍的知识女性,为了反抗封建婚姻而投身革命,后与一老革命成婚,但这位女干部与首长结婚以后,只能呆在家里生孩子,侍候着丈夫而不能出去工作,还因为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而冲突不断,而男权思想严重的丈夫却把丽萍的种种“牺牲”当作天职,以封建家庭观念束缚妻子,这让女主人公充满着无尽的烦恼,在某些章节里,小说还暴露和批评了个别工农干部对待知识分子妻子的粗野行为。《丽萍的烦恼》对中国社会进步中封建残存因素的探索,显示出莫耶创作观念的成熟。它在艺术形式上,恰好呼应了丁玲的感受,这两篇文章都在抨击党内的封建习气,思考着如何消除进步制度中残存的封建因素,这种理性的审视,不仅增强了女作家们婚恋题材中反封建的深度,也揭示出即便是在革命圣地延安,封建因素的影响也无所不在,它既在现实制度中浮现,也在很多人的思维中留存。小说在《西北文艺》上发表后,顿时轰动了晋绥解放区,因为过去大家看到写革命队伍的作品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比较肤浅的文章,而这篇对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式的作品,使人们耳目一新。据说,那个时期,大家见面的第一句问话就是:“你看过《丽萍的烦恼》了吗?”地方文艺界和一些干部、青年学生对这篇小说是一片颂扬声,社会上人们争相传阅,群众自发集会评论、赞扬这篇小说。
然而,这篇小说却在晋绥边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有人说好,有人叫骂。许多老同志就对《丽萍的烦恼》表示出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老同志革命有功,也需要婚姻,需要生活,而这篇文章就知道反映了知识女性的烦恼,难道老同志就没有烦恼了?正如当时流传的一句老干部的名言:“老子打天下,讨个老婆你们还有意见?”所以,这是个社会问题,不是文学问题,从现在看来,这正是文化观念的差异,是传统的乡土中国与现代都市文明冲突的具体反映,知识分子、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虽然来到了他们视为革命圣地的延安,但却依然有被被乡土中国文化包围着的感受,无论是《三八节有感》,还是《丽萍的烦恼》,诉说的都是这种孤立无援的思想状态。
莫耶没有料到,《丽萍的烦恼》在讨论中很快被封杀,并酿成一桩严重的文艺事件。一些文章开始联系作者的出身进行批判,如说:《丽萍的烦恼》是“一篇含有小资产阶级偏见和歪曲现实的作品”,“是晋西北学风文风中的一股阴风”,作者的思想“表现在政治上可以形成绝对主义;表现在文艺创作上,可以歪曲现实,流为讽刺”。此后,不仅这篇小说再也没有机会和读者见面,莫耶本人也因小说一直生活于沉重的压力之下。同年9月,莫耶所在部队召开批判《丽萍的烦恼》的创作倾向的座谈会,名为座谈会,实为斗争会,连晋绥军区保卫部的领导都亲临会场了。会上,这篇小说被铁板钉钉般地定性为反党文章,莫耶本人也被打成“反党分子”。
在1943年整风审干和“抢救失足者”的斗争中,由于小说《丽萍的烦恼》和家庭出身的原因,莫耶又受到审查批判。后由于贺龙、关向应、甘泗淇的关怀和保护,才度过难关。到了1947年,整党整军的“三查”运动中,在康生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下,莫耶因为历史问题与“反党小说”问题,再次遭受晋绥军区宣传部的批判斗争,还被禁闭在一座破窑洞里关押禁闭了几个月。莫耶曾回忆,禁闭她的这个窑洞里曾停放过死人,她被关在里面,非常害怕。有几次,她发现,老乡从门缝里塞进麦饼子,这使她非常感动,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莫耶在“三查”中挨整的历史问题,还有一段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的插曲。原来当年她在上海编辑《女子月刊》时,国民党特务骨干沈醉以《中央日报》记者的身份也在上海活动。因莫耶的父亲曾加入过“复兴社”,沈醉在她父亲面前称晚辈,还曾追求过她并一度同居。后来莫耶来到延安参加革命,沈醉的书信也追到了延安。此事莫耶本人并不知道,因为信都被上边扣住了。组织上因此也对她产生过怀疑,这也是她在整风、“三查”中不断遭整另一个原因。此事直至“文革”中有人贴大字报后揭发,莫耶才得知其中的缘故。
所以,几十年来,《延安颂》虽然继续在人们中间传唱,但很长一段时期,是只有歌词而没有词作者名字的,莫耶的名字,逐渐被人们淡忘了。所有这些,并未影响这位女战士的革命意志。可以说,由于《丽萍的烦恼》带来的政治后果,像挥之不去的噩梦,始终缠绕着莫耶的一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