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万伯翱 供图:吉处
出生于河北开明绅士家庭,1937年参军的韩岫岩老妈妈以86岁高寿于今年暑期刚刚辞世。在她的悼词中这样写到:“——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的以医务为生的王近山的结发妻子(生前曾任总政管理局门诊部主任)”“——也正因为韩岫岩和不少领导同志的家属参与此次奔赴延安行军,使得王近山将军更有决心歼灭这股日本凶残顽敌,出色完成了这次著名战役,在全军传为佳话,以此战例故事为原形,在当今最走红的电视剧之一并一直热播的《亮剑》中得到局部客观的展示”。她和王近山的八个子女一致认为《亮剑》中男主人公李云龙不少地方是取材于他们的亲人王近山。那位李云龙将军热恋和结婚的女护士,也是有韩岫岩的不少身影!《亮剑》的作者也承认,原型不少方面取材于1955年被授予三枚一级功勋章的原公安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王近山。实际上王近山要比《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智慧、儒雅、英俊的多。我过去发表过的三篇文章:一篇写他解放战争中活捉蒋军中将康泽,另一篇写他活捉又一名蒋军司令中将黄维,第三篇写这员虎将指挥上甘岭和仁川战役,但他在抗战中伏击日寇的真实历史则比《亮剑》中更为真实。写上一篇抗日战争打鬼子的真实故事,以飨有兴趣的读者较全面了解“一代战将”王近山。
1943年侵华日寇疯狂实行“大扫荡”,妄图一举消灭八路军。王近山此时27岁,就已担任太岳二分区司令员兼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这年党中央作出决定,准备成立新编第四旅,在陕北担任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重任。新编第四旅的骨干部队由129师组成,要求旅长英勇善战,并对党和人民忠诚,旅长人选由刘、邓推荐。刘、邓首长经过认真考虑,决定推荐王近山作为新编第四旅旅长。当时王近山上级首长为陈赓司令员,开始他是很不愿意自己的得力干将离开129师。经过政委再三做工作,最后陈赓司令员顾全大局,同意王近山离开太行山地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这年秋天刘、邓首长命王近山率16团一千余官兵,包括一些军内负责同志的家属向西急行军到红色之都——延安。刘、邓首长要求:通过敌人的“确保安全区”,要格外小心,不可求战。陈赓司令亲自送行大路旁,再三叮咛这员他所熟悉的虎将:“近山啊,万不可恋战,如实在避免不了战斗,一定要速战、速决、速离啊!”
为了保证这一行人马的安全,王近山与团领导一起制定了详细的行动方案,部队和家属统统化装成百姓,部队和家属分开行走,并在行走的路线上确定了几个汇合地点,以确保所有人员不会掉队。在家属的队伍中有自己结发的爱妻小韩和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女儿。从晋向西行的路上,王近山在当地党组织、武工队和民兵的大力协助下,不时绕敌而行,经常是趁夜色机智的穿过敌人一道道封锁线,到了山西长子县,更加小心翼翼地又穿过同蒲路和汾河两道封锁线,在敌伪层层炮楼眼底下,队伍于10月22日安然无恙到达了汇合地点韩略村,日伪军竟然浑然不知!但此时家属的队伍还未到达,并与队伍失去了联系。有些人认为不能等了,在敌人后方滞留太危险,部队应继续前进,到下一个汇合地点再说。王近山不悦的说:“不行!我们是去延安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要是连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们都保卫不了,怎么还能保卫好党中央、毛主席呢?”因此下令在此休整,等待家属队伍全部到达后再行。
王近山眺望秋色正浓的太行山,丹柿如火,山楂也被霜打得红艳艳了!那微红的高粱却也如醉如痴,沉甸甸的果穗坠在高挑的杆上,在秋风中悠然地摇着脑袋,似乎和他一样叹息祖国大好河山怎容敌寇烧杀掠奸。这几天他亲眼目睹了百姓家破人亡和流离失所的惨状,那血火斑斑的断瓦残垣已激起了这位20岁就当了红军师长,指挥一万多官兵的放牛娃满腔怒火。他心里铭记着刘、邓首长“打仗一定要将任务、敌情、我情、地点、时间”摸得清清楚楚,否则就要“输得干干净净”而不是赢得“痛痛快快”的教导。每到一地都亲自察看地形了解敌情,他此时趁家属队伍未到,早已再三详尽察看了这里特殊的地形地貌。他特别敏感当地的地势。由于常年被雨水冲刷,地下形成了深3-4丈,宽20-30米的深沟,久而久之,这个沟底也就成为平时人们行走的大路了。王近山看了之后,心中窃喜,这是一个天然的打埋伏战的好地方呀!
把大队人马化装安顿保护好后,他羊肚毛巾包头,一身青袄青裤,腰扎丝巾长带,化装成老百姓,不带任何警卫,只藏好一把小巧的“勃郎宁”手枪,就独自摸到村边。在村口碰到一位约莫50岁上下,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以卖豆腐为生的老汉。他走上去,在担子前,给老人让上一袋烟,并对老人说:“大爷,给我来块豆腐”。老人打开笼布,盛了一块热乎乎的卤水老豆腐,递给王近山。他边吃边赞不绝口地说:“老大爷,这豆腐真嫩、真香,你好手艺啊!”老汉看来客亲近又大方,很是喜欢。王近山与老汉拉着家常,更加贴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谈到鬼子,王近山观察到了老汉愤怒的眼神,也对老汉的思想倾向有了基本的判断。见老乡要回村,王近山干脆像儿子似地帮他挑起豆腐担子。边走边向老汉进一步了解他的家庭状况和城里鬼子、伪军出没情况。老人告诉他最近每天上午都有若干辆汽车,满载物资,在少数部队的掩护下,由临汾出发,经过这里向东去,支援对根据地进行“扫荡”的敌人。下午又满载从抗日根据地抢掠来的财物,必经此路返回临汾。分手前王近山对老汉说:“小时候,我给地主老财放牛,受尽剥削压迫,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比你还要苦呢!”老乡感觉到这个英俊娃子有来头,分手时已明白他是八路军,暗喜碰上了自己人。忙说:“替我们老百姓出出这口恶气吧,干掉这群王八羔子!”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