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周冬霖
认识曻地三郎先生,是在2006年8月12日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中国事务所举办的一场演讲会上。
从履历上看,曻地三郎博士15岁报考了师范学校,4年后,19岁的他当上了小学教员。在小学工作2年后,他考上了广岛高等师范学校,接着又到广岛文理大学、九州大学学习。先后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医学,担任过小学、女子中学、师范学校、大学、研究生院的老师。对特殊儿童教育进行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他投身教育界长达86个春秋,获得了医学博士、文学博士、名誉哲学博士等学位。如今,他除了是日本福冈教育大学名誉教授外,还是韩国大邱大学名誉教授、中国长春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他于1954年在日本创立了面向智障儿童的专门学校“柯树籽学园”,至今还担任着理事长。
曻地三郎先生以有些童稚的语调缓慢地用中文讲开场白。他说,他从63岁开始学习韩语,95岁开始学习汉语。尽管中文很难学,但是根据经验,学外语是长寿养生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他要很认真地学习中文。
他告诉前来参加活动的100多位朋友:在北京举办的演讲会,是为了纪念他100周岁而进行的全世界巡回演讲中的一环。他说自己的人生从100岁开始又有了新的课题——就是在继续致力于对中国的智障儿童教育方面进行技术指导的同时,将新的幼儿教育方法推广到全世界各地,更多地造福那些生理上不幸有缺陷的孩子们。
配合先生的演讲中,担任中文翻译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金野先生用幻灯播放了一系列图片。人们看见,照片上那些刚刚入学的孩子们手足无措,目光痴呆,而就在几十天的教学之后,那一张张笑脸已变得很是生动,这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终于知道了,唯有爱心才能够创造出那样的奇迹!
一
1906年8月16日生于北海道釧路的曻地三郎,命运赋予他的并不平凡。20世纪50年代,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曻地三郎面临着巨大的精神挑战。他的三个孩子中,有两个孩子患上了可怕的脑麻痹,他们站不起来,手脚不能自由活动,也不能流利地讲话,一家人相依为命艰难地行走在人生的坎坷中。
那时,日本全国还没有针对残障儿童康复训练的教育机构出现,有的是和曻地三郎一样在烦恼中困惑的父母们。1954年,一直在矛盾和不安中踌躇的曻地三郎终于下了决心:不能让孩子受伤的心灵再受伤害了!他以父亲和教师、关爱和教育结合的态度,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一个充满憧憬的未知的探索。他变卖了祖上继承的全部家产,为自己的不能正常上学的孩子建了“柯树籽学园”——在当时,在全日本还没有一所为智力落后儿童建立的学校。
“一棵小小的柯树籽,被丢弃在深山中,埋在厚厚的落叶下,任凭风吹雨打和野兽的践踏,只要有一丝阳光和雨露,她就会生根发芽……”曻地三郎看着自家门前生长茂盛的柯树,为自己给孩子办起的学校起了这样一个充满砺志信念的名字。
柯树籽学园正式开办后,除了曻地自己的两个孩子外,附近邻居中有类似情况的孩子家长,也把被学校拒之门外,放弃教育机会的孩子们交给曻地,期望能在他这里得到教育。这些孩子中,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残疾,有的孩子还是多重残疾在身的重症患儿。他们或是不能走路,或是手不听使唤,或是基本的语言交流也存在问题。
如何能让柯树籽学园的柯树籽们能长成参天大树?在广岛大学学过心理学、九州大学医学系学过医学、又是福冈教育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的曻地三郎,一开始的时候,对于这些孩子如何进行教育,也是一筹莫展。但是,爱的力量赋予他更多的成功机会,爱心也让他充满了创造的智慧!
玩——是所有孩子们的天性,针对这个最简单最基础的特点,曻地从教孩子们玩开始。可开始玩的时候,问题又出现了,有些孩子连怎么玩也不知道。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实践,曻地逐步在摸索总结出了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的“小集体活动学习训练法”,随后慢慢开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54年10月,曻地把柯树籽学园的成立过程以及成立半年来探索成功的教育经验写成了一本书,以《柯树籽学园》的名字出版了。这本书一上市,立刻成了日本的畅销书。
1955年,著名的新东宝电影公司以柯树籽学园为蓝本,拍摄了电影《柯树籽学园》,当年6月在全国各地上映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部电影,是对日本残疾儿童教育起到启蒙作用的首创之作。这部电影还成为国际电影大奖的入选作品,在美国、加拿大、法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上映。
终于,在1956年,日本文部省在东京和大阪分别设立了两所养护学校,专门招收智力落后和肢体残疾以及体弱多病的孩子入学学习。如今,这样的学校在全日本已经发展到900多所。从1979年开始,按照日本特殊教育法规定,对所有智力落后的儿童实行义务教育。也就是说,不论孩子的病情多么严重,孩子都可以接受从小学到中学阶段的义务教育。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柯树籽学园结束了小学、中学阶段残疾学生的综合教育,开始转向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教育研究。曻地三郎开发积累了一系列教育方式,也取得了卓著成效。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孩子中,有4名考取了大学,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还有1名过去智力落后的儿童如今已经成为大学教授。
从最初为多种残疾儿童开设柯树籽学园到如今,曻地三郎已经走过了53年的历程。在同孩子共同生活的53年中,曻地三郎体会最深的就是“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在他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棵美丽的幼苗。”培育这棵幼苗的是父母对他的爱,老师对他的关心,还有社会各界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二
作为父亲和教育家的曻地三郎,对于用爱心投入教育,自然比一般人有更深切的体验。为了让更多的残疾孩子回归主流社会,曻地三郎总是不断地开始他在教育科学领域的新征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际特殊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回归主流”的运动,即把残疾学生每一天中的一部分时间安置在普通班级,与其他同学一起接受教育。进入90年代后,人们更强调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融洽,即学校不分种类,把所有的学生都就近安置在同一所学校里,这就是所谓的“全纳性教育”。而在中国,进入21世纪的时代,全纳性教育尚未兴起。全纳性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它涉及全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和残疾人的人权等问题。不仅如此,在教育方式方法等技术领域,也有许多的问题尚待探索解决。
从2001年起,长春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在与日本福冈市的NPO九州亚洲记者俱乐部在交流中,开始谈及关于中日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环境的合作研究课题。曻地三郎先生闻讯后,非常积极地加入其中到处奔走,他特别希望促成中日智障儿童教育项目合作。因为这样的合作,曻地一生的心血研究的成果,将可能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
几经努力,项目终于如愿获得以海外技术合作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日本国际协力事业机构(JICA)1000万日元专项合作经费的资助。随后,曻地三郎也慷慨地把自己获得的西日本文化奖的奖金全部捐了出来。获悉此信息的其他日本友人也纷纷解囊相助,又共同募集了210万日元善款,购买校车以方便接送行动不便的学生们。
2004年6月,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助的“基层友好技术合作”项目“关于如何营造与开展智障儿童教育环境”在JICA中国事务所正式批准启动。10月20日,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心的解放大路小学,为智障儿童开设的特殊教育“柯树籽班”举行了盛大的开班典礼。中国首例在普通小学开设的智障儿童班就这样诞生了!
与主要帮助学生学会自理的培智学校不同,曻地三郎创办的“柯树籽班”是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用特殊方法开展的教学。
2006年7月4日,作为该项目的中方负责人,率领中方老师前往日本进修的金野先生,在拜访曻地老师家回到宾馆时,听到日方就研修计划的安排后,他失眠了。他后来在工作日志中写到:“让我们最感兴趣的是挂在墙上的那些荣誉证书,看得出曻地老师为特殊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更加钦佩。一个日本老人,为了中国的特殊教育的发展,能够这样的付出,我们作为中国人,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特殊教育呢?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三
在解放大路小学校,第一批进入“柯树籽班”的6名儿童、他们的家人以及众多与此项目相关的人员参加了隆重的开班典礼,他们作为见证人,在迎接中国残障儿童教育的新开端。
作为JICA特别邀请的专家和该项目的日方负责人,曻地三郎先生阐述了开设特殊班级的目的和今后的运营方针,并简要介绍了自己培养智障儿童的经验。听了曻地先生热忱的话语,有位孩子家长含着热泪感叹:“翻遍了广告也没找到愿意教育我孩子的地方,如今竟然可以让孩子上学,真是不敢相信。”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