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报社主办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中国新闻社诚聘记者、编辑
·第二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第一届世界江门(五邑)青年大会
·第十四届世界许氏恳亲大会
中国网友的心被震到一起:几乎所有网友都在参与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打印稿件】 2008年05月19日 09:3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几乎所有网友都在参与,港澳台同胞在参与,孩子在参与,老人在参与,残疾人在参与,拾荒者也在参与——

  这是200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第三次大规模介入公共突发事件。

  5·12下午汶川强震,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动员了从上到下几乎所有人。新浪论坛随即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21.3%的人“有”亲人或朋友身在地震灾区,75.0%的人表示“没有”但同样为灾区的同胞祝福。网易调查结果也类似:有80.3%的人表示“没有认识的人在灾区,但同样关心”。

  “小鱼,你家有帐篷吗?”

  据新浪调查,47.8%的人是首先通过网络或电视得知地震信息的。自己察觉到震感的占35.7%,还有13.2%的人是通过身边人说。对处于灾区以外的普通公众来说,主要信息渠道依旧是媒体,互联网更是当仁不让地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5月12日~16日,北京市某高校即将硕士毕业的小刘,整整四天没有离开过电脑半步。地震的发生,让她甚至无暇顾及即将开始的论文答辩。每天就是不停地点击鼠标,在几个大的门户网站间来回穿梭,每隔5分钟刷新一次页面,随时向同学通报最新进展。小刘的家在陕西,家里受地震影响并不大,但她仍然近乎疯狂地关注每一条和地震有关的信息。以往爱看的娱乐、八卦等新闻,已经无法让她提起半点儿兴趣。

  “就在我敲下这些文字时,仍感觉到两次明显的晃动。从地震发生到现在十几个小时里,感觉到的余震最少在20次以上。天微微亮了,外面仍在下雨。希望今天一切都好,所有的人都平安,只要能上网,我还会来这里说说最新情况。”

  天涯论坛上,一位网名叫做“伤情小鱼9”的成都网友,5月13日发了一篇亲历地震的主题帖,题目叫做“余震不断,凌晨醒来,房子仍在轻微晃动……”该帖很快被顶上天涯首页,引起广泛关注。“小鱼,看到你发帖就放心了。”不少网友这样回帖。还有人叮嘱她,方便的话,发个微笑的照片上来。一个北京的网友说:“小鱼,你家有帐篷吗?如果没有的话,给我留个通信地址,我去看看在北京还能不能买到。送你。”

  网络上,关于地震灾区现场的在线直播和亲历帖,是各大论坛最受关注的内容。众网友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着灾难的现场和全民抗灾的场景,共同表达着一句话——“这一刻,我们都是四川人。”

  QQ群、MSN、博客、“小圈子”,都已成为网友传播即时信息的重要手段。

  “我们和四川人民同在”,“祈祷并祝福中”,“大家都去捐款和献血吧!”家在安徽的小吴发现,这两天自己QQ上的三个老乡群,都迅速改了群公告。几乎所有的QQ群,都在转发或讨论有关地震的信息,不再有无聊的“灌水”,一些“潜水员”(很少发言的人)也都“浮上水面”,开始参与讨论。而一切跟地震无关的话题,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很少有人响应。

  5月14日,在一个叫做“纪录片”的博客里,博主发表了一篇日志,《最长的一夜,我亲历的5·12地震》。文章开头,作者写道:“作为这场灾难的经历者,救灾者,记录者,我为自己打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张图负责。”

  “地震发生后两小时,16:20左右,我和同事接到通知回单位参加抢险队前往汉旺抢险……18:54车途中全是倒塌的民舍。7:30左右我们到达汉旺。一跳下车群众就过来:‘救救我们吧,房子埋了10多个人’。跑步穿越汉旺城区,看到的是满目疮痍,新房子被撕开,旧房完全倒塌,所有建筑全被破坏。极目所看,满地狼藉,摩托车,自行车,鞋子……哭泣的人们摇摇晃晃地向城外走去。”

  在这篇日志的结尾,博主留下了这样的话,“本日志快写完时,又发生余震,明显感觉房屋在摇动。插头一拔冲到外面。没保存,只好从头写。”

  中学教师杨章伟,在他的博客里表达了对学生的感谢。“在楼下惊魂未定的同时,我接到了学生凤的电话,她急促地告诉我:‘地震了!赶快跑!……’后来声音就断断续续听不清楚了,感谢学生,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还想到的是老师的安危。还有学生龙,夜里还发短信告诉我可能在某个时段有余震,望老师们注重安全!”

  “请记住这些普通人的名字吧”

  “为悼念地震死伤者,提议今晚22:00宿舍(希望还有教室)集体熄灯3分钟致哀,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也请相互转告,谢谢了!”5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在校园BBS上发起了这样的倡议。这则倡议被校内所有的QQ群转发,传遍了几乎全部正在上网的学生,通过他们又传给没有上网的同学,整个过程不到半个小时。

  一名叫“湜三恒”的网友发布了一个帖子,“为我好友的英雄父亲默哀”。这个“英雄父亲”,就是用生命护住4个学生的德阳市东汽中学遇难教师谭千秋。发帖者对她的好友说,“那个小镇已经是一片废墟,他们都在住帐篷吧?他们现在好吗?亲爱的,你一直是我们心里的奇迹,那么现在,请你用你的坚强续写你的神话。你的爸爸,他会是我们的骄傲!”

  谭千秋的名字也出现在豆瓣网新建的一个小组里。这个小组名叫“中国英雄”。里面列出的都是一些普通人,他们的事迹却让人泪流满面。这些人包括,用身体为孩子挡住了水泥板的幼儿园教师瞿万容,保护了自己班上59名学生却永远失去了女儿的中学教师刘宁,还有解放军、武警官兵、预备役战士这些“最可爱的人”,等等。

  豆瓣网友Minjie这样留言:

  多难兴邦。面对这样的灾难,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感动,总有一些人让人泪流满面。他们只是普通人,就和你我一样,也许每天要应付脾气糟糕的老板,为日益高涨的物价和房价而心烦意乱。请记住那些普通人的名字吧。请你们在这里记录下那些人、那些故事,多年以后我们为自己的子孙讲述汶川的地震时,除了干巴巴的令人生厌的数字7.8,我们还可以讲述那些英雄儿女,他们是中国的英雄,也是这个国家的骄傲。我们起立,为这些普通英雄鼓掌。

  “今天你可以为中国做什么”

  “今天你可以为中国做什么?每个人都是抗灾最前线!”新浪社区上发出了这样的募捐倡议。同类的倡议在国内几乎所有门户网站上都有出现。捐钱、捐物,成为广大网友直接参与抗震救灾的最主要途径。

  几乎所有的网友都在参与。在新浪网的调查中,表示“会想办法捐款捐物”的网友占73.2%,表示“会在网络上为灾区同胞祝福”的占20.9%,还有2.9%的人表示“我距离灾区很近,响应号召去现场救灾”。只有2.9%的网友“还没想好”。

  港澳台同胞在参与。

  据中新社报道,香港各界启动多种捐款渠道筹集善款,赈济四川地震灾区。据不完全统计,到5月15日,香港民间及政府募捐和拨付的善款已逾8亿港元。

  本报曾经报道,地震灾情受到台湾同胞的高度关注。5月15日,台湾红十字组织还委托中华航空公司运载着价值12.69万美元的救助物资从台北直飞成都。

  孩子在参与。

  人民网曾发布一组图片,图片说明是,“熊振,7岁,小学一年级,和父母一起在都江堰救灾现场。”他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小志愿者”。

  老人在参与。

  网名为“花落叶黄憔悴人”的网友,在天涯上发帖,“来到募捐现场的街坊们大多是婆婆,拿着花花的钞票急不可待地往捐赠箱捐钱,很多人的数目还不小,1000、2000的都很平常。而从他们的穿着来看,不会是家境多富裕那种。估计为了赈灾,他们连养老本都毫不犹豫地拿出来了。”

  残疾人在参与。

  腾讯网上发布了“宁夏肢体残疾人协会的残疾人为地震灾区募捐”组图,画面上,一位拄着拐杖的残疾人正拿着扩音器呼吁,一位完全失去下肢的残疾人也拖着残疾的身躯来到捐助现场,他被网友称为“让人泪下的捐款人”。

  拾荒者也在参与。

  网友“你好胖”发帖说,在募捐快结束的时候,一位衣服很脏还有很多破洞的人,神情紧张地走到募捐箱前,从破破的口袋中掏出了一小把一元的硬币,有八枚,八元钱,慌慌张张地投入了募捐箱。“整个过程中,他都低埋着头,让人看不清面孔。脏脏的头发,脏脏的手,紧张的神色,仿佛他不是在捐钱而是在从里面拿钱一样。我的目光一直跟随着他的背影。我清晰地看到,在即将离开我视线的街的拐角,他从垃圾桶中掏出了一个矿泉水瓶。当时我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

  8块钱,80个瓶子,也许是他今天一天的收入啊!仓皇的背影,低埋的头,走得很快,都没来得及让我拍下个照片,也许他觉得很自卑,但我只知道——他,是我的兄弟。(实习生 黄冲)



      
本站搜索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读者信箱】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