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讲话发表30周年。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着眼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着眼于我们民族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表现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宏大气魄,开启了在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同时也翻开了中国出国留学工作新的篇章,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从小平的讲话到首批派出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教育部工作汇报时,发表了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讲话:
“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
“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今年选三四千,明年派万把人……怎么选派,派到哪里,要订好计划。”
“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留学生的管理方法也要注意……经常了解留学生的状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为落实邓小平这一重要指示,迅速制定计划,采取措施,于当年7月11日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的报告》,并于12月26日向美国派出52名中国访问学者。这是改革开放后的首批赴美访问学者。随后,赴英、日、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陆续踏上求学征程,掀起了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出国留学热潮。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当他抵达美国时,部分留学生代表到机场迎接并参加了美国总统卡特的欢迎仪式。访美期间,邓小平在中国驻美使馆接见了留学生代表,并同美国正式签订了中美互派留学生的协议。
国家公派留学工作
30年来,教育部起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留学人员选派工作方面的政策法规,设置了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机构,组织了历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选派工作。
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转由国家教委起草的《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是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公开发表的留学工作文件,《规定》明确提出了“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的方针。
为适应新形势,国家教委于1996年成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重点调整和完善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政策,实行“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国家公派留学选派和管理办法。
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重点、增强效益”的国家公派留学工作思路,做出两项重要调整:一是为充分发挥国家留学基金效益,确定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二是对留学人员类别进行了调整,设立“高级研究学者”,并将传统的“普通访问学者”和“高级访问学者”合并为“访问学者”。
2005年,教育部提出的“三个一流”的选派办法,可以说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非常及时和重要的政策性措施。所谓“三个一流”,就是“选拔国内一流的学生,派到(海外)一流的大学和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
2007年 设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根据该项目规定,从2007-2011年每年选派5000名研究生赴国外一流高校深造。该项目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公派研究生项目。同一年,为规范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派出和管理工作,创新机制,提高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效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试行)》。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