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报社主办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中国新闻社诚聘记者、编辑
·第二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第一届世界江门(五邑)青年大会
·第十四届世界许氏恳亲大会
您的位置:首页留学生海归热潮
海归经济学家华生办教育:提供后辈海归工作平台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打印稿件】 2008年08月02日 10:2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与各国高校的合作、探讨,为华生提出新办学模式提供了参考。图为华生校长在与英国贝德福特大学校长艾伯顿教授在一起。



  一名海归教师正在用英文给学生们上课。海归教师目前在北师大珠海分校还不多,华生希望有更多的海归走上讲台。(本文照片由北师大珠海分校提供)

    华生办学,是件备受争议的事。

  2008年5月20日,华生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以下简称北师大珠海分校)校长。上任后,他力主改革,在学校定位、发展战略、教学改革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他首先为学校引入一个公益性基金会,探索“民间组织+百年名校+地方政府”的新模式,建立了“牛津剑桥式”联办公益性大学。同时,他尝试设立“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会”主导的管理机制,并逐步推行国际化教学。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华生不时流露出他对祖国、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带有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读大学、留洋、归国奋斗,华生铭记着时代赋予他的每一次机遇。为了这份感恩之情,他一次又一次地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探索与奋斗。

  一问华生:

  改革,会不会水土不服?

  华生关于教育改革的想法,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而形成的。他上学很早,由于时代的原因,中间两次停顿下来,多年后才又开始继续上学。从6岁一直读到46岁,多年受教育的经历,使得华生对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刻。现在,他想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

  谈到中国的教育模式,华生认为“文革”前以学苏联为主,“文革”后拨乱反正,教育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教育却相对滞后。因此,教育急需改革。

  出任北师大珠海分校校长并不是华生初次的校长经历,他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也曾有过数次因水土不服而搁浅的遭遇。回国伊始,华生就想办一所“牛津教育国际公学”,一直没有办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在天津看了一块地,甚至交了定金,但由于环境制约和力量不够,还是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又在河北办了津桥工商学院,尝试全英文教学,坚持了很多年,由于中国的教育环境对民间办学有所限制,又是无疾而终。直到2003年,华生终于把全英文教学做起来了。

  但是,这些实践在规模上都不如北师大珠海分校,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力不大。因此,对于这一次的校长生涯,华生相当期待。

  除了规模以外,华生选择北师大珠海分校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在于该校地处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容易起到排头兵的作用。从沿海地区开始,从薄弱环节入手,北师大珠海分校应该更易于改革。

  华生提倡的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民主自治和开放式教学。他理想中的大学是“开放的平台,自由的堡垒,思想的殿堂”。为了保证学术与思想的自由,华生根据多年海外任教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吸取以往教育改革搁浅的教训,决定采用“中西合璧式”管理,以教师为主导,民主治校。

  学校的行政机构将受到校教代会和院教师会的双重制衡。教师会制度来源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院制,这个院级的民主机构有权监督和弹劾院长,制定院内教研计划。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教代会,即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这个制度来自于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作为校级的管理机构,华生保留和运用了这个形式,计划将其做成学校的“议会”。它有行政人员的任命权、罢免权,以及对校长的弹劾权,有权审查学校的财政预算和支出,制定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

  教师管行政,教学谁来管?

  华生认为,教师管理、监督包括轮流行政,保证了学术人员对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参与,这一点才是民主治校的真正定义核心。至于具体的日常行政工作,还是会由专职的行政人员负责管理。专业有分工,教师的专长及主要任务还是教学。

 [1] [2] [下一页]


编辑:张旌】

      
本站搜索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读者信箱】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