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办学,是件备受争议的事。
2008年5月20日,华生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以下简称北师大珠海分校)校长。上任后,他力主改革,在学校定位、发展战略、教学改革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他首先为学校引入一个公益性基金会,探索“民间组织+百年名校+地方政府”的新模式,建立了“牛津剑桥式”联办公益性大学。同时,他尝试设立“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会”主导的管理机制,并逐步推行国际化教学。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华生不时流露出他对祖国、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带有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读大学、留洋、归国奋斗,华生铭记着时代赋予他的每一次机遇。为了这份感恩之情,他一次又一次地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探索与奋斗。
一问华生:
改革,会不会水土不服?
华生关于教育改革的想法,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而形成的。他上学很早,由于时代的原因,中间两次停顿下来,多年后才又开始继续上学。从6岁一直读到46岁,多年受教育的经历,使得华生对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刻。现在,他想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
谈到中国的教育模式,华生认为“文革”前以学苏联为主,“文革”后拨乱反正,教育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教育却相对滞后。因此,教育急需改革。
出任北师大珠海分校校长并不是华生初次的校长经历,他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也曾有过数次因水土不服而搁浅的遭遇。回国伊始,华生就想办一所“牛津教育国际公学”,一直没有办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在天津看了一块地,甚至交了定金,但由于环境制约和力量不够,还是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又在河北办了津桥工商学院,尝试全英文教学,坚持了很多年,由于中国的教育环境对民间办学有所限制,又是无疾而终。直到2003年,华生终于把全英文教学做起来了。
但是,这些实践在规模上都不如北师大珠海分校,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力不大。因此,对于这一次的校长生涯,华生相当期待。
除了规模以外,华生选择北师大珠海分校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在于该校地处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容易起到排头兵的作用。从沿海地区开始,从薄弱环节入手,北师大珠海分校应该更易于改革。
华生提倡的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民主自治和开放式教学。他理想中的大学是“开放的平台,自由的堡垒,思想的殿堂”。为了保证学术与思想的自由,华生根据多年海外任教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吸取以往教育改革搁浅的教训,决定采用“中西合璧式”管理,以教师为主导,民主治校。
学校的行政机构将受到校教代会和院教师会的双重制衡。教师会制度来源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院制,这个院级的民主机构有权监督和弹劾院长,制定院内教研计划。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教代会,即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这个制度来自于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作为校级的管理机构,华生保留和运用了这个形式,计划将其做成学校的“议会”。它有行政人员的任命权、罢免权,以及对校长的弹劾权,有权审查学校的财政预算和支出,制定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
教师管行政,教学谁来管?
华生认为,教师管理、监督包括轮流行政,保证了学术人员对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参与,这一点才是民主治校的真正定义核心。至于具体的日常行政工作,还是会由专职的行政人员负责管理。专业有分工,教师的专长及主要任务还是教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