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春天”育人才
谈到留学30年,离不开“科学春天”的到来。30年前,即1978年的3月18日,党中央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重要论述,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文革”以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大会的召开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时任中科院首任院长、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大会闭幕式上发表了充满诗意的讲话——《科学的春天》,他满怀激情地说:“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全国科技大会召开的时候,我还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工作,我们所派了代表参加大会,代表们回来传达了大会的盛况,我们的兴奋心情难以言表。我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春天带给科技人员的欣喜,因为知识分子在“文革”期间一直被称作“臭老九”,科技不受重视,科学院的很多研究机构在“文革”期间被解散,人员被下放,科学研究基本停顿。所以这次大会也同时焕发了科技人员为国家科技发展作贡献的前所未有的积极性,是中国科技人员、知识分子的一次新的解放。
那一年我正准备报考研究生,那是研究生招生制度刚刚得以恢复后的第一届考试。这次考试更让我强烈地体会到一种热潮,那是整个社会对知识的渴望热潮,对科学的尊重热潮,对人才的尊重热潮。由于“文革”期间研究生停止招生,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研究生”在当时还是很新鲜的一个概念,而且当时还没有建立学位制度,因此研究生没有硕博之分。初试过后,我到北京参加复试,之后在北京入学。读了3年拿了硕士学位后,我又接着读博士学位。那些年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知识分子又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重新回归“人才”的行列,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主要角色。
1985年初博士毕业后,我又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著名的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1987年10月底我回到国内,在中科院化学所从事自己喜爱的科研工作,开拓自己的科研领域。刚回来时,周光召院长批给我25万元实验经费,所里又借款资助11万元。凭借这些资助,我的实验很快就与国外的研究衔接上了。从此开始了我在国内创建实验室,培养研究生的生涯。在当时我那个年龄段,我不但上大学、读研,还出国深造,算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人中的幸运儿。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与祖国兴衰紧密相连。
谈到留学30年,不能不提到继科学大会之后当年的6月23日,小平同志在听取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发表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讲话。这一重要举措,不仅使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迅速在一些方面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通过大批派遣优秀人才出国留学,为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
仅科学院,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百人计划”项目累计引进和支持了优秀人才1200多人;组建“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35个,共聘“海外知名学者”224人;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的10年间,中科院向美英德法日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各类留学人员3491人,其中2887人学成回国。多年来,通过这些人才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促进了科技布局的调整和学科发展,提高了中科院人才队伍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了一批领衔的学科带头人和战略科学家。据统计,在中科院现任的院长和研究所的所长中,95%以上都是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必须坚持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必须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了更好地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中央决定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留学人才更是党和国家极为重视的一部分。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