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华裔新生代;他们几乎不懂中文却年年认祖归宗不亦乐乎。
7月11日,“2004美国旧金山华裔青年寻根团”一行15人抵达广州;两天后,英国华裔青年烹饪夏令营团也抵穗,双双拉开今年“寻根之旅———相约广东”大型华裔寻根夏令营帷幕。更为有趣的是,本月22日至25日,两团的29名英美华裔青年,将首次被安排入住广州普通市民家庭,体验地道的“老广”生活。始于1980年的这个跨境寻根问祖活动,为何24年“香火”不断?缘在哪?根在哪?
情结
“人没有根好像树没有根,是死的!”
“寻根的体验改变了我———一个美籍华人的人生观。”
“我原来并不十分感觉到自己是美籍华人社会中的一员,寻根的经历使我与他们联系在一起。”

一群“竹升仔”拜祭祖先,新奇而虔诚
“我终于找到根了!”24年超过万人寻根问祖
1980年7月,35名黄皮肤、黑头发的“外国人”,怀着复杂的心情,漂洋过海,走进广东开平县的村落街巷。他们是来自美国、加拿大的华裔学生,带着“我是谁,祖辈们是从哪里来”的牵挂和疑惑,寻根问祖。面对沧桑的祖屋,向祖先烧香叩首,喝一口家乡水,捧一把故乡土,这些自小在海外长大的华裔新生代,兴奋难抑:我找到根了!
自此,以“寻根·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华裔夏令营活动持续至今,已有24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各级侨办共举办的“华裔寻根夏(冬)令营”达300多期,营员来自五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过万人。
这是一位华裔寻根者的真情告白:寻根活动使我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寻找自我的心理历程是从四年前开始的,寻根活动已过去五年,寻根的体验使我认识了自我,它将永远改变我——一个美籍华人的人生观。
他叫郭乃安,1999年的夏天,他从大洋彼岸的美国找回故乡,现在已是一名在四川乐山卫校任教的外籍教师。1991年以来,每年的夏天,都有一群像郭乃安这样、年龄在16岁到25岁之间的年轻美籍华人,踏上到中国寻根访祖的旅途。夏令营的海外组织者,主要是侨社团体、华侨(文)学校和热心人士。

穿越一道道古巷寻根
“让他们知道是中国人!”
众人同心延续寻根之旅
因为“外黄内白”的缘故,“竹升仔”、“香蕉仔”成了人们对在海外出生长大,不懂中文,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华裔新生代的通俗称谓。广东省侨办负责人说,在与老一辈华人接触中,他们对此深感忧心。
广东华裔青年夏令营最早的倡导组织者关鸿禧说,1979年10月,他回广州参加交易会,与家乡开平县领导、侨办负责人和侨联负责人会面,大家商谈如何争取海外年青一代回到祖国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使华侨后代不会成为“外黄内白”的“香蕉”。很快,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举办美加华侨华裔青年夏令营。
1980年,首届美加华侨华裔青年夏令营成功举办。除了寻根问祖,中国的灿烂文化和美丽河山,吸引着众多华裔青年加入到夏令营的行列。
寻根者蒂娜·汤多年前接受《亚州周刊》的采访时说:“我认为寻根活动有助于美籍华人寻找他们的传统遗产,使他们更加关注华人社会。像我这样的人,原来并不十分感觉到自己是美籍华人社会中的一员,在寻根活动中,对美籍华人的经历有了深刻的体会和了解,这段经历使我们与华人社会的其他人联系在一起。”寻根夏令营对孩子的改变,让不少父母主动送孩子回来走走。
夏令营活动24年“香火”越来越旺,先后衍生出专门以寻根、中华武术、烹饪等为主题的夏令营。

寻根者必须灵活用筷
“我要回中国读书!”
两年磨出一口流利中文
24年的耕耘结下了硕果。当年的学生现在已长大成人,一些营员已成长为华社骨干,为华社的发展劳心出力,许多营员为促进中国与所在国的友好与交流默默奉献。
翻开24年千万个一瞬间,欣喜地看到,一些寻根者与社团建立了牢固的联系,有的成为社团领袖:杰弗里欧成为维护天使岛移民站理事会的成员;托尼·汤(1994年寻根者)和琳达·徐(1992年寻根者)现在是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的理事;唐纳德·杨(1993年寻根者),已经制作了几部有关亚裔美国人历史的纪录片。
是他们,把夏令营的星星之火,在全球华人中延续。
朱永泉是完全“美国化”的华裔青年,1998年夏,他赴广东中山寻根。回到美国后,朱永泉告诉父母:我是中国人,一定要回中国读书。1999年,朱永泉独自到中山大学教英文,利用打工的薪水,攻读中文,两年后,当时只知道“厕所与啤酒”两个汉词的他,讲得一口流利的中文。
2001年,朱永泉再次回到中国。一年后,他作为寻根“引路人”,带队回祖国寻根。

在祖宗面前百感交集
“我们是职业寻根人!”
一段经历可能改变一生
由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美国华人历史学会和省侨办组织华裔青年学生到珠江三角洲寻根访祖已有13年,郑国和带了10年队。到目前为止,他已率队为100多名华裔青年寻根,足迹遍及珠三角的20多个县市160多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