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匠心竹筑鸟笼 天津非遗手艺人打造鸟笼“爱马仕”

2018年07月04日 14:35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7月4日电 据“天津市旅游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如今,遛鸟这种休闲生活方式,也非常流行。走在这两地的街头小巷之中,您会看见这样一幅景象:清晨中,老大爷们提着鸟笼走在路上,哼着小曲、遛着鸟,偶尔甚至还能看见年轻人在遛鸟,甭提多惬意了。

  “提笼架鸟”在天津已有百年的文化历史,旧时在天津,一些文人雅士、梨园名伶、富贵人家将养鸟作为一项雅事,这就促成了各式鸟笼的出现。

  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门手艺,就是手工鸟笼的制作。而提到鸟笼制作,就不得不提“传统工艺鸟笼制作技艺”大师刘月明。那么,究竟他在鸟笼的制作上到底有何独到之处呢?今日,就让他来给我们讲讲,这鸟笼里面的故事吧。

  刘月明和他的鸟笼

  鸟笼主要分为:北笼、南笼、川笼、广笼四大款,北笼多以北京、天津、河北地区为代表,而天津的鸟笼制作技艺,在北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受到养鸟人的青睐。

  说起刘月明,天津鸟笼这个圈子里没有不认识的,“东西好,活儿细致,人也随和”这是圈内好友对刘月明最多的评价。但其实在最初,家里人并不支持他做这个。

  祖上传下来的手艺

  刘月明家制作鸟笼的手艺,可是流传了近百年了。到他这已经是第五代了。可最早家里并不想让他干这个,至少不能只干这个。“我本身就喜欢这个东西,也喜欢养鸟,最早家里只是给我点儿废竹条,竹片儿的让我瞎鼓捣,但后来看我弄得不错,一看也是这块儿料。所以就开始教我这些技艺了。后来家里觉得大小伙子不能没个工作,于是就安排我去制药厂上班,后来有一次我遛鸟市儿发现鸟笼子卖的不错,价也不便宜,我心想我也有这手艺,要不我试试?”他说。

  谁知,这一试便一发不可收拾,把爱好变成事业,在制作鸟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将这门祖传的手艺变成了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刘月明最拿手的技巧就是雕刻和镶嵌,而这两项技巧并不单纯继承于老一辈人的手艺,而是在此基础上自行研发的,并凭借这门绝活儿,成了新一代鸟笼制作大家。

  说起这项“发明”,也完全是一次机缘巧合。刘月明的鸟笼制材来源于四川的毛竹,但在一次进货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竹子原料存在问题,表面斑点太多,不够光滑。

  当时,刘月明就想:“表面不够光滑,那我雕刻一下,或者在上面镶嵌点儿东西不就行了!”于是他借此机会,慢慢地摸索出独特的鸟笼子技巧——镶嵌和雕刻,这也成了他的独门绝技。

  为人随和的“非遗大师”

  看着这充满老茧的双手,不由得让人发出感慨非遗大师的手。刘师傅的每一个作品都由这双饱经沧桑的手制作出来的,制作精良、选材考究,简直堪称鸟笼中的“爱马仕”,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匠人之心。

  通过采访对话,我们可以感觉到,刘月明为人随和,不摆架子,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随和,使得他这么多年来,通过鸟笼认识了不少好朋友,甚至不少名人都是他的“粉丝”。

  传承与发展

  如今,刘月明的鸟笼可谓是真正的“非遗艺术品”,面对这么抢手的鸟笼市场,市面上甚至出现了不少仿制品。但对此,刘月明表示完全不担心。

  刘月明说:“我制作的鸟笼每个都有我的烫印而且还有一处暗记防伪标志,别人根本学不来。最重要的是,我的鸟笼放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坏不了,他们那个,没几年就坏了。这份技术,是谁也学不来的。”

  如今,刘月明的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继承了家里的手艺,开始学习鸟笼制作。“这手艺不能到我这儿就断了,我得把它继续发扬下去。我儿子现在也开始做鸟笼子了,虽然没干几年,但也有点儿模样了,要学的还太多,慢慢来吧。还有我的孙子,对这个也感兴趣,要是他愿意,我也愿意教他。”他说。

  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这些老手艺才能得以保存与发展。其实,鸟笼本来就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制造艺术与人文结合的东西,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格,品味千般,各见专长,是中国传统人文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天津是一个包容的城市,也是一个低调而闲适的城市,天津人爱鸟,赏鸟,也就形成了天津卫浓郁的鸟笼文化。

【责任编辑:王嘉怡】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