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江门荷塘纱龙:海内外绵延不绝的乡情纽带

2019年11月27日 16:38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荷塘纱龙:绵延不绝的乡情纽带

  舞起来烛光闪耀,上下翻滚,时明时暗,活灵活现,宛如一条不断滚动的彩虹……近日,第二届荷塘纱龙文化节在蓬江区荷塘镇篁湾村举行,全村超过1500位村民观看表演。

  记者在现场看到,舞龙人紧密舞动却不慌乱,把龙的精、气、神表演得淋漓尽致,舞动中的荷塘纱龙身型不断变化,令观众目不暇接。“荷塘纱龙的特点是一个‘活’字,将龙的精神和神韵完美地呈现出来。”荷塘纱龙协会党支部书记李锦初说。

  当晚的表演共分为四个部分,在近一个半小时的表演中,现场高潮迭起、热闹非凡。市民李传喜十分兴奋,“表演非常精彩,每次我们一家人都会来看,这是我们荷塘人的骄傲!”

  据了解,荷塘纱龙是荷塘镇篁湾村特有的传统文化,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成为荷塘海内外乡亲认祖归宗的文化纽带。

  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说到荷塘纱龙,江门人并不陌生,逢年过节或是大小盛事,总能看到它的影子。荷塘镇早在宋代已有舞龙习俗,当时龙的制作非常简单,农民舞龙的目的也只是用于天旱时祈雨。

  到了明初,荷塘篁湾举人李唐佐任四川候补县官,对当地乡民耍龙灯很感兴趣,回乡后以四川的龙灯作参考,发挥本地壮大的“游龙”形象优势,融合四川“彩龙”玲珑活泼的特长,扎成“纱龙灯”。舞技则取四川“彩龙”的滚、缠、盘等款式演变,赋予纱龙矫健威武、花式灵活多变的特点,开创了荷塘纱龙的历史,至今已有500多年。

  20世纪20年代,在日本留学的乡民李育颖提议,根据日本北能舞龙的习俗,将荷塘纱龙进行改进,龙身披薄纱,以红、黄绸作鳞,红、绿绸作裙,贴金绘彩,显得高尚纯洁,色彩瑰丽,玲珑剔透,轻巧灵活。同时,创造一套高难度跳龙技术。为了提高纱龙晚上表演的效果,龙身内点燃防风、防滴的特制蜡烛,舞起来烛光闪耀。居高临下观看,大有“展翅欲凌三级浪,昂首直上九重天”之气概。

  荷塘纱龙,屡经改进,融合古今中外各种舞龙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为了使纱龙舞得更加传神,荷塘人从当地河涌纵横、鱼塘星罗棋布的实际出发,创造了“舞龙桥”的精彩表演。在鱼塘中用竹搭一座长约三十米的木板桥,桥中间是个二三十平方米的平台,桥的两头向两岸倾斜。当纱龙矫健的身躯登桥表演时,桥上的龙和倒映在水中的龙相映成趣,呈现出“岸上龙出海,水中出火龙”的壮观景象。

  据历史记载,荷塘纱龙在解放前就曾经多次赴港澳演出,近年来也曾多次参加省、市内的大型演出活动,屡获佳评和金奖。每逢春节、元宵及各种神诞庙会、喜庆盛典,也总能看到荷塘纱龙的精彩表演。

  需百人左右 才能舞起来

  荷塘纱龙文化节是当地人最为期待的“节日”。11月8日晚,不少村民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演出现场,为的是能提前一睹纱龙的风采。当晚三条龙齐“亮相”,包括一条总长52米的大龙,以及两条小龙。170余名大小队员一起演出,一招一式之间,体现出一种文化传承。

  “来来来,我们先拍张照!”演出前,纱龙队的小队员们成为全场的焦点,家长和乡亲们十分热情,纷纷举起手机给他们拍照。这些小朋友当中,有三十余人来自篁湾幼儿园,四十余人来自篁湾中心小学,给荷塘纱龙活动注入了“新生力量”。

  为了给乡亲们呈现最好的视觉盛宴,李锦初当晚十分忙碌。他告诉记者,“这条大龙总长52米,共有24节,需要100人左右协作才能完成舞动。由于表演花式比较多,还有很多高难度动作,表演整套龙舞约需一个半小时,所以龙队队员要分时接力表演,以确保不歇舞、不乱阵。”

  据介绍,荷塘纱龙的龙舞套路分平面和立体两式。平面式为行进路线的姿式,立体式为技巧性龙舞造型,不同的套路配以不同的舞步。共分为38个花式,技巧性强,高难度动作频出,从而使龙体内蜡烛不灭。舞龙人每轮26人,另外1人舞龙珠(一般由师傅担任),2人舞鲤鱼,4人打敲击乐,其他人员供应蜡烛。

  “舞龙头者在龙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熟练掌握龙的性格和舞龙的全套技巧、花式,是全套龙舞表演的引路者,出什么花式,变什么图案,都由他指挥。因此,舞龙头者一般是龙队教练,纱龙的制作和龙舞技巧的传授主要靠舞龙头者代代相传。”荷塘纱龙协会会长李穗泉介绍。

  荷塘纱龙的工艺价值、民间舞蹈价值,十分珍贵。李穗泉介绍,相比其它地方的舞龙,荷塘纱龙最为灵活,舞步有小跑步、大跨步、弓箭步、古典错步等20多种步法,尤其讲究动作敏捷轻盈,龙舞变化迅速,对舞龙者的体力等要求都比较高。

  此外,荷塘纱龙的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精巧细微,材料优良独特,以竹篾、木板等材料制作龙身骨架,分24节,头、身、尾用四条粗绳连接。龙衣以纱布覆盖,彩色工艺贴片制作龙鳞。纱龙制作时先扎龙头,其次是龙尾、龙珠、鲤鱼、龙身,最后上龙布。

  点燃蜡烛后,整条龙通彻透亮,形神兼备,犹如活生生的金色巨龙,造型优美逼真,工艺精巧细微,龙体牢固轻盈。

  成为海内外乡亲 认祖归宗的文化纽带

  荷塘纱龙具有很强的广东地方特色,它不仅具有珍贵的工艺价值、舞蹈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厚的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价值。在当地人看来,纱龙不仅增强了乡民的凝聚力,也成为海外乡亲认祖归宗的文化纽带。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纱龙已经亮相上海、香港的各类大型庆典。而更为人熟知的就是连续几届的中国侨都(江门)华侨华人嘉年华中,纱龙是开闭幕式和大巡游的绝对焦点。在某种意义上,纱龙已成为代表江门的一个文化符号。”对于荷塘纱龙,传承人李赞均总有说不完的话,“对我们那代人而言,能去舞纱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全家人都以此为荣。”

  一直以来,荷塘纱龙饮誉省港澳,名扬海内外。2005年11月,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荣获金奖。荷塘镇因其纱龙的特色,于1996年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2000年,又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李赞均是这些“威水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之一。多年来,一条条制作精巧,惟妙惟肖的纱龙就是在他手中诞生的。不幸的是,几年前他因车祸瘫痪在床。从此,荷塘纱龙面临传承人断层的难题,急需保护和传承。

  目前,李穗泉正申报荷塘纱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尽管年纪大了,他仍在荷塘纱龙协会不遗余力地付出,“希望能将荷塘纱龙的制作技艺和舞龙技巧传给年轻一代,不能让它失传,要永远焕发青春活力。”

  李穗泉今年75岁了,在他父亲的带领下,14岁便与纱龙“结缘”。为纱龙奔波驰骋的60多年中,他印象最深的是1986年到广州东方乐园演出,从江门出发,一路颠簸,光坐船便要8个多小时,“以前我们舞纱龙从不谈价钱,为了传播纱龙文化,跑了不少地方,非常能吃苦。纱龙增强了我们乡民的凝聚力,也是联系乡情的纽带。”

  作为荷塘纱龙协会年轻的“骨干”,李锦初1998年第一次接触纱龙,从此便结下难舍的情缘,“对我们整个篁湾村来说,纱龙是一种信仰,十分神圣,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每次演出,村民们都会过来观看并提出意见,让这条龙逐步‘成长’。”

  篁湾中心小学纱龙队有百余名队员

  剪龙布、制龙身,龙吐珠、龙起舞……作为荷塘纱龙的发源地,荷塘镇篁湾村近年致力于传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纱龙文化、纱龙精神已经成为篁湾村民的一门“必修课”。目前,篁湾村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有经过专门培训的舞龙队和特制的适合孩子舞蹈的小纱龙,纱龙舞已成为学校的传统舞蹈节目。

  早在2000年,篁湾中心小学就率先承担起传承“荷塘纱龙·龙舞文化”的担子,成为纱龙的传承教育基地,以“龙”为校园特色文化,将纱龙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大课间活动中。校内还设有纱龙文化馆、纱龙器材室,每逢周末和寒暑假,便教学生扎纱龙、舞纱龙,培养学生成为“纱龙传人”。

  2011年起,该校还正式确定每年2月至4月为该校的纱龙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纱龙主题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课程、活动让纱龙文化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纱龙特色教学常规化。

  “篁湾村是荷塘纱龙文化的发源地及传承地,我们希望学子们将荷塘纱龙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传承下去,成就一个个脱颖而出的‘龙’少年。”篁湾中心小学校长胡民裕说。

  一路走来,篁湾中心小学传承荷塘纱龙文化初现成效。胡民裕介绍,该校纱龙队共有100余名学生,分为“小、中、大”三支队伍,经常受邀参加地方性公益展演活动。2015年,篁湾中心小学组织纱龙队参加第五届全国舞龙大赛,作为全场少有的小学生表演队伍,精湛的龙舞让现场观众大为赞叹。

  2017年,该校纱龙队参加了第五届中国中小学舞龙舞狮锦标赛,以一条纯手工制作的荷塘纱龙亮相赛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纱龙在赛场上舞动,赢得了评委团的好评与观众的喝彩,让全国各地看到了精彩的荷塘纱龙舞。

  李振图是荷塘纱龙协会的“元老”,在篁湾中心小学担任义务教学工作,每逢周末,就到学校纱龙工作室教学生们制作纱龙模型。他还首创把模型的竹篾换成钢丝,令材料更加轻巧,方便学生学习,“希望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学习,把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记者 黎禹君 谌磊 通讯员 岑岗)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