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非遗传承人林洪英:用木头讲故事的人-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福建非遗传承人林洪英:用木头讲故事的人

2021年04月19日 10:23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林洪英:用木头讲故事的人

  本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郑志忠

  16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仙游县榜头镇坝下村的洪英木雕艺术工作室。林洪英正埋头雕刻,穿着朴素,裤子上还粘着木屑,只见她右手木槌,左手刻刀,木槌敲击着刻刀,刻刀所至,木屑掉落,缭绕的云朵在她的精心雕琢下逐渐显现。

  一天数千次的雕琢,抱着几十斤的木雕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饭……40多年来,林洪英一直沉浸在拿木槌和刻刀的创作生涯里。作为一个用木头讲故事的非遗传承人,她的木雕工艺作品屡获国家级、省级重大奖项,个人也荣获年度中国经济女性创业人物、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福建工艺美术大师、八闽工匠等称号。

  从学会磨刀开始

  今年64岁的林洪英从小跟着做木雕的父亲学艺。12岁那年,她捧起了木头,开启了拿木槌和刻刀的日子。

  等待她的是意料之中的艰苦。“俗话说‘千刀五百磨’,要想雕刻出一件佳品,不仅需要一双巧手,还需要一颗耐心。”学会磨刀,是林洪英学艺的开始。伏下身子,手指轻按刻刀与磨石形成夹角,磨石与刻刀在细水流中互相打磨,便可以使雕刀变得锋利。

  林洪英说:“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入行初期我做了三个月。但磨刀的技法是‘敲门砖’,想要走入木雕的世界,沉下心学磨刀是必经之路。”而时间亦如无声的导师,三个月,它渐渐打磨掉了一个孩子的躁动,林洪英在看似枯燥的日子里渐渐感受到了木雕的魅力。

  “父亲对我很严格,我学会磨刀后,才逐渐教我构图、布局、用刀、凿坯、细刻、修光、打磨、上漆等技艺。”林洪英告诉记者,起初,父亲在木料上画出轮廓,让她照着掏凿粗坯。幼小的林洪英一丝不苟,一刻不停地凿呀凿,为此,常常磨破了虎口,凿肿了胳膊,一天干下来,汗流浃背,眼花头晕。

  木头、刀子是最贴心伙伴

  见记者跃跃欲试,林洪英递给记者一件雕刻好的人物作品和一张细砂纸,笑着让记者从打磨开始,“你可别小看打磨技术,那是木雕工艺锦上添花的一笔”。

  记者按照林洪英的指导,开始打磨雕件,真是看着简单做起来难,凹凸部分很难打磨到位,镂空的部分更是使不上劲。不到半个小时,记者全身出汗,右臂酸软,脖子像落枕了似的动弹不得。

  看着记者狼狈不堪的样子,林洪英哈哈笑了:“木雕工艺,没有一样是轻松的。木雕是一门刀尖上的艺术,下刀之后没有回头路。唯有努力,没有捷径。”

  林洪英告诉记者,独处是雕刻世界的常态,刀具在指尖上翻飞,不免伤痕累累。从入行到现在,木头、刀子是她最好最贴心的工作伙伴,她的左手手腕、手臂上多处刀疤,双手是厚厚的老茧,右臂明显发达。但是,雕刻始终让她乐在其中,收获满满。

  记者眼前的半成品木雕有很多,“这些都已被预订,慢功出精品,急不来,慢慢做。一年半载出一件作品都是家常便饭。”林洪英介绍,木雕行业里流传着一句谚语“千刀万凿雕出来,一处不顺付东流”,说的是木雕从开坯到完工,每个流程都必须万无一失,稍有一步出现纰漏,作品就功亏一篑。

  林洪英说,雕刻的切削过程是去掉纷繁复杂,有舍才有得,一刀一步、反复思考,这亦是修心历练的过程。

  不忘初心创新技艺

  林洪英的坚持,带动了仙游不少女同胞走上雕刻的道路。

  几十年来,她无私地向家乡的姐妹们传授技艺,为她们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她的工艺厂成为“巾帼文明示范岗”“妇女就业基地”,工作室也成为女木雕师傅的工艺美术创作基地学习交流平台,木雕技艺也在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活力。

  “师傅和我们初学的学徒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跟我学好雕刻,首先要学好‘雕’自己,先把自己摆正。”林洪英的徒弟林小妹告诉记者。

  林洪英还将各种工艺美术技法融汇在木雕创作中,集外观的形象美、内在的气质美及雕刻工艺的技法美为—体,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目前仙作史上首位进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现场木雕雕刻表演的女工艺大师。她被授予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仙作家具”及“莆田传统木雕技艺”传承人。

  40多年来,林洪英始终怀着一颗宁静的心,潜心雕琢。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