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侨乡青田:浙江“千万工程”为“田鱼”注入活水
浙江“千万工程”为“田鱼”注入活水(侨界关注)
水田里种稻,稻田中有鱼。走进浙西南的青田县方山乡,碧绿的山坡上,是一层层稻鱼共生的特色梯田。
2003年6月,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年来,“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的人居和生态环境,也为稻田鱼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如今,青田的绿水青山间,水稻长势喜人,“田鱼”自在悠游,各色稻鱼产品早已闯出深山,为村民带来致富的机遇。
“儿时的‘田鱼’又回来了”
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是著名的“田鱼乡”。地处雁荡山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殊地貌孕育了这里古老的农耕智慧。
1300多年前,为高效利用土地,当地先民在山坡上开垦梯田,种上水稻的同时养殖鲤鱼,逐渐形成了稻鱼共生的种养模式,由此培育出的特色鱼种,名为“田鱼”。千百年来,这一种养模式代代流传,成为方山乡鲜明的文化标志。
历来,青田人就有出国打拼的传统。过去数十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许多方山乡民选择出国经商,在有限的耕地之外谋一条生路。渐渐地,当地侨乡之名越来越响亮,侨文化成了方山另一张名片。然而,由于青壮劳动力大量出国,乡里不少农田成了撂荒地,特色“田鱼”渐渐难觅踪影。
2004年,从法国回乡探亲的金岳品,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番景象。“小时候,村前屋后都被水田环绕,长辈们直接从家门口捞‘田鱼’做给孩子们吃。但时隔数十年再回乡,我看到很多良田都荒芜了,杂草长得有半人高,很难找到鱼。那时,‘千万工程’刚刚兴起,村居环境迎来全面整治契机。我希望借此东风,重新擦亮家乡的‘田鱼’招牌。”金岳品说。
此后,他处理好法国的生意,返回家乡,一头扎进了稻田。
山区耕地难以机械化作业,金岳品和村里合作,动员周边几十户农民一起,挥动锄头和铁锹,对荒地进行人工抛荒除草,把坍塌的田埂重新修复,对洪水冲垮的水渠进行清淤疏堵,成功修复了176亩良田。在此基础上,金岳品还投资170万元建设了孵化鱼苗基地,聘请老一辈村民和高校农学专家,共同研究鱼苗孵化办法。“经过4年探索,我们的基地成功孵化出第一桶鱼苗,修整一新的稻田恢复了以往的生机,儿时记忆中的‘田鱼’又回来了!”金岳品说。
良田抛荒,是方山乡变迁的一个缩影。方山乡党委书记叶利永介绍,随着“千万工程”深入实施,方山乡稻鱼种养面积也在连年增长。2022年,方山乡稻鱼种养面积恢复近1500亩,总种养面积超过4000亩,共1900多户农户参与了种养产业,相比2003年大幅增加。当前,方山处处“有塘皆有水,有水即有鱼”,还有越来越多华侨华人和技术人员加入稻田养鱼队伍,成为传承农遗的“土专家”和“田秀才”。
拓荒复耕之外,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为“田鱼”养殖带来利好。
方山乡龙现村是“稻鱼共生系统”的主要发源地和核心保护区。2017年,从西班牙回国的吴立群成了龙现村的一名“华侨村官”。他发现,龙现村的稻田鱼虽早已名声在外,但连年来,龙现村在全县的村庄环境评比中都排不上名次。
“那时,村里整体卫生条件一般,房前屋后垃圾乱堆乱放、家禽家畜随意散养,村域范围乱搭乱建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村里出现了老龄化、‘空心化’,这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作为返乡青年,我决定借‘千万工程’的机遇,为村容村貌的改变做些实事。”吴立群说。
甫一到任,他便动员村民一起实施一系列村容整治项目:改家畜散养为圈养,引进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备分类垃圾桶、垃圾清运车;规定生活垃圾专人运送、日产日清;细化管理农污设施、公共厕所;治理村内河塘沟渠、房前屋后污水横流……随着各项集中清扫和环境整治工作逐步开展,村民卫生意识也逐渐提高,村里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吴立群说,近3年来,龙现村年年都能在全县“最美村”评比中名列前茅。
“好环境才能培育好产品。现在,我们龙现村村容整洁、田园美丽,前来观光的游客看到后,对我们的稻米和‘田鱼’更信任了!”吴立群说。
“山乡小村实现‘鱼跃龙门’”
炎热夏季,是鱼苗孵化的关键期。青田绿色山根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旭青这几日几乎每天都在合作社的鱼苗基地里忙活。
2004年,朱旭青放弃外地收入颇丰的工作,返乡投入稻田鱼养殖行业。他的目标,就是把父辈留下的稻种和鱼苗传承好。10多年间,朱旭青的种养殖面积从最初的30亩发展到近200亩。同时,他还带头成立合作社,为周边村民手把手传授经验,带动30多户农户成为“渔户”。现在,合作社在龙现村、山根村等多个村都有种养,形成集中连片的稻鱼产业。
朱旭青介绍,稻鱼共生田拥有独特的生态“法宝”:鱼在田中吞食害虫和杂草,同时为水稻松土、增肥;水稻则吸收鱼的粪肥、残饵为养料,同时摄取鱼塘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起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作用。由此种出的水稻口感香糯,独具清香,养出的稻鱼也新鲜肥美,连鱼鳞都软嫩可食。
稻田旁的空地上,朱旭青带领合作社成员种植油菜花、芝麻花、百日菊等,这些既为鱼儿提供更多天然饲料,也创造了丰厚的生态效益,为村庄增添了生态景观。此外,合作社还养殖蜜蜂,专为田里植物授粉。绿植形成的绿肥还能有机还田,构成一套绿色循环体系。“近些年,方山乡打响了古法养殖、生态农业、‘花园乡村’的名号,浙江各地乃至全国的游客都慕名前来游览。每到收获时节,合作社的稻米、‘田鱼’及田鱼干、蔬菜干等都会早早销售一空。”朱旭青说。
眼下,方山乡已逐步实现“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产业模式,年产值达到5000余万元。“立足绿水青山的天然优势,我们正积极开展业态创新,对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进行投入,开发农遗研学、稻鱼文创、直播电商等丰富业态。通过共富工坊、种养基地、农家乐渔宿等增收途径,方山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3000多元增长到现如今的3.3万多元。”叶利永说。
不久前,巴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永久荣誉会长尹楚平回家乡青田探亲。他此行首站,便是方山上的“渔家乐”。他打算品尝阔别已久的家乡味。
正值午餐时分,家烧田鱼、田鱼干炒粉干、田鱼捞饭等各色菜肴被一一端上餐桌。“渔家乐”大厅里人声鼎沸,一旁的山路上还有不少游客在观景赏鱼。
“以往,只有青田本地和周边地市的居民会周末到这里吃田鱼。今天,我在山上却听到了各地口音。没想到几年未见,藏在山里的‘渔家乐’已经成了旅游业的‘香饽饽’。”尹楚平说。
在方山乡,原先仅容两车通行的乡村小道,现在频繁往来着60座的旅游大巴。叶利永说,自“千万工程”开展以来,方山乡完成了多项“零的突破”:通景步道从零增至33.6公里,特色农家乐渔宿从零增至19家,景区景点也从零增加到29处,其中既有研学基地、露营基地,也有果蔬采摘园、奇云山电竞小镇等。“2022年全年,全乡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曾经的山乡小村实现了‘鱼跃龙门’。”叶利永说。
“红火的篇章还会继续”
2022年7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举行。众多中外嘉宾现场参访了方山乡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见证青田人居及生态环境改善和稻鱼农遗的传承故事。
“千万工程”开展20年来,青田县稻鱼产业已形成燎原之势。据统计,青田县在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梯田生态修复、稻鱼种质资源保护、稻鱼共生示范基地等建设工程及水土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2022年,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面积达到6.04万亩,其中水稻平均亩产480公斤,田鱼平均亩产35公斤,平均亩产值4430元,全县稻鱼产业总产值达到2亿多元,同比增长5.6%。“青田稻鱼米”“青田田鱼”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后,稻鱼米价格从原来的每斤2—3元提高到10元以上。与此同时,相关产品还入驻生鲜电商,销往全国市场。
围绕稻鱼文化,青田还在积极拓展农文旅融合机遇,努力打造稻鱼主题村落,建设了龙现未来乡村、根头艺术手作村、邵山华侨文化示范村等景区村,并开办了全球首个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建成4个集农遗文化展示、体验、观光为一体的特色基地。2022年,青田全县农家乐渔宿经营收入达到1.83亿元。
如今,依托侨乡优势,青田的山乡变化和“田鱼”故事走向世界。借助38万名海外青田华侨以及2万多家海外中餐馆组成的“侨网”,青田开通了田鱼、稻米等农产品出口“快速通道”。目前,青田县在欧洲35个城市开设海外专柜100家,建立海外合作仓2个,稻鱼米、田鱼干、鲜活田鱼等优质农产品已端上了法国、西班牙等欧洲人的餐桌。
“去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召开后,国内外游客纷纷前来。背后离不开青田多年来对稻鱼农遗的传承和保护。未来,相信随着‘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稻鱼产业红火的篇章还会继续。”吴立群说。
“小时候,家家户户养稻田鱼;如今,村村镇镇都有稻鱼业。我们青田人对‘田鱼’的感情由此可见有多深。”金岳品说,“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华侨华人尤其是青年人返乡兴业,青田的稻鱼故事还将不断浸润乡村广阔的发展空间。”(林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