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文化遗产“双创” 侨都江门大有可为-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华侨文化遗产“双创” 侨都江门大有可为

2023年09月27日 09:3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华侨文化遗产“双创” 侨都江门大有可为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春华秋实,丹桂飘香。9月25日至26日,来自境内外的近百名文史专家学者聚首江门,出席2023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不少与会专家表示,江门华侨文化底蕴深厚,在华侨文化遗产“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大有可为。

  作为中国侨都,江门在华侨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江门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元醒在论坛致辞时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祖籍江门的53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分布在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江门拥有开平碉楼与村落、侨批档案两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祖籍和出生地在江门的两院院士达34名……张元醒表示,近年来,江门市依托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优势,深化实施“港澳融合”“侨都赋能”等六大工程;全国首创研究“侨批中的党史”,让尘封在“故纸堆”里的侨批重新绽放时代光彩;举办新编粤剧《碉楼》巡演暨“红线女粤剧艺术周”、中国侨都武术节、舞蹈节等活动,打响江门“侨乡文脉传承地”等十张城市名片。

  不少与会的专家学者谈到,江门在华侨文化遗产遗址的保留、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江门在华侨文化遗产“双创”方面可以做得更出色。

  对于江门在侨批活化方面的成果,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张国雄建议继续深化、常态化,“侨批中的党史”研究要建立走出江门、覆盖全国的侨批档案;而江门一些本土创作的侨批题材艺术作品,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专业艺术团体进行常态化演出。

  曾参与编撰《五邑侨胞耀中华》的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田丰认为,可挑选学术领军人物、组建强大的研究团队,抓住重大学科发展方向和华侨文化发展实践中的需要,继续深挖、用好富有五邑特色的华侨文化资源。“比如江门的碉楼,就可以继续研究。通过整理好、讲述好更多碉楼故事,来呈现活生生的侨史。”田丰说。

  对于如何做好新时代“侨”文章,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杨兴锋建议江门打出一套“组合拳”:首先是以五邑大学为基地,在海内外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华侨文化遗产“双创”成果;其次是以“五邑文化海外行”为品牌,举办“五邑文化节”,力争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再次是以打造标志性工程为抓手,如争创国家级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文化示范区等,增强江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展示地的内涵和形象;最后是要以“侨”为桥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共同体,实现立体化、智能化、多层次、多领域的传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江门方案”“江门样本”。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郑楚宣则表示,江门可考虑启动乡村层级的家族、宗族族谱整理编写工作,把五邑籍海外华侨华人的根脉关系梳理清楚,以此提升海外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倩也认为,要运用“科技+文化”,做好海外华侨华人的“寻根”服务。

【责任编辑:惠小东】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