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华侨:用行动践诠释“深圳精神”的深刻内涵-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大鹏华侨:用行动践诠释“深圳精神”的深刻内涵

2023年09月29日 17:28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深圳9月29日电 题:大鹏华侨:用行动践诠释“深圳精神”的深刻内涵

  作者 鹏文宣 耿辉 郭军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镌刻在深圳人血脉里的精神特质,也是深植于深圳根源里的基因文化。作为深圳“文化之根”的大鹏半岛,是深圳当之无愧的“侨乡”,其拥有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超过五万人,1919年成立的美国纽约大鹏同乡会,如今已是百年侨团。百年来,大鹏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凭着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畏困难,不屈服于逆境,用行动践诠释“深圳精神”的深刻内涵。

  开拓:筚路蓝缕,打造荷兰餐饮名片

  大鹏半岛三面环海,海外交通、贸易便利,长达千年的海洋文化洗礼,孕育出大鹏人的开拓进取精神。明清以来,一批批大鹏人远涉重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海滨,矗立着一座豪华餐厅——“海上皇宫”中餐厅,这是一艘四层雕栏玉砌的仿宫廷画舫,将中国古典建筑魅力复刻于亚欧大陆的另一端,成为荷兰的一张旅游餐饮名片。

  该餐厅的创始人之一毕传有,原籍大鹏乌冲村。1963年,年仅16岁的他离开家乡,踏上了前往香港的征程,从基层的餐厅打工开始,用汗水和辛勤积攒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本。1969年,他前往荷兰,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语言的障碍,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打拼,以乐观和坚韧的态度迎接挑战。大鹏人骨子里的坚韧和进取心,让毕传有和两个弟弟毕传铭、毕传发一起,一路咬牙坚持。

  毕传铭回忆说:“创业之初,晚上六七点钟是吃饭高峰期,也是酒楼最忙碌的时候,当时没钱聘请员工,什么都要自己做,没时间照看孩子,只能把孩子关在厕所里,忙完了再放出来,喂他们吃东西、洗澡、睡觉……”

  1984年,荷兰“海上皇宫”中餐厅诞生了,毕氏兄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最终成为业界佼佼者。

  传承:诗书传家,“侨二代”成风投翘楚

  海外大鹏侨胞在勇于开拓事业之时,也开阔了视野。种种经历和磨难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下一代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打开更多扇窗户。

  大鹏人钟荣彬曾先后在英国、荷兰从事餐饮工作,自己读书不多,更希望子女能多读书。在事业成就之后,他一面督促子女努力学习,一面在英国先后创办了普雷斯顿中文学校、兰开夏中文学校、黑池中文学校。他自豪地说:“各种肤色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学习中文,朗诵中华经典,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2005年,他牵头成立了“英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希望搭建中外文化的桥梁,传播中华文化。

  美国纽约大鹏同乡会前主席黄水娣,通过言传身教,在儿子钟子威的学习上下功夫。钟子威是出生于美国的第二代华人,高中毕业时被美国媒体评选为“全美最优秀的60名高中毕业生”,进入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系就读;毕业后,他又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继续深造。

  如今,钟子威已成为美国加州科斯拉风险投资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公司拥有50亿美元基金,超过200个投资项目。

  反哺:集腋成裘,心系莘莘学子

  游子远离故土,但心中始终怀揣对家乡的牵挂。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对家乡的捐助多数与教育有关。在大鹏新区,港澳同胞、华人华侨捐资修建多处学校、医院、桥梁等公共设施,捐赠总额过亿。

  大鹏华侨中学是深圳市唯一以“华侨”命名的公办学校,由470多名大鹏爱国港澳同胞、华人华侨共同捐资兴建。1955年,王母小学开始设立初中部,由于资金短缺,乡民便提议向旅居香港的大鹏乡亲募款。之后,香港成立了“大鹏华侨中学建校委员会”,由梁锦浩任主席,王少清及陈树容任名誉主席,负责筹措资金。在王少清等人的努力下,大鹏华侨中学建校委员会筹集资金23万元港币,其中王少清个人捐款就有15万元,大鹏华侨中学终于在1957年前后顺利完工。

  1984年初,已是暮年的王少清再次牵头,资助兴建了大鹏华侨工业技术学校;同年,王少清在香港逝世,香港大鹏同乡会遵其遗愿,设立了“王少清助学金”,鼓励大鹏学子勤奋读书。

  在大鹏华侨中学的众多捐赠者中,也有许多在当时经济状况很普通的人,旅荷大鹏同胞詹伟光便是其中的一员。他17岁时离开大鹏前往香港,当时在酒楼餐馆、制衣厂谋生,亲身体会过无书可读的痛苦滋味,深知大鹏子弟求学心切。

  “得知家乡同胞筹建华侨中学后,我也捐了50港元,当时我的月工资只有60港元,这些钱都是靠平时省吃俭用,一点一滴攒下来的,钱捐出去之后,那个月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詹伟光回忆说。

  归程:赤子丹心,守候美丽家园

  大鹏,这片孕育了众多侨胞生命、滋养了他们精神的沃土,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梁鸿生是一名居住在美国的深圳大鹏人,他走访大鹏后说,这里不仅有宜居的生态环境、日渐完善的交通配套,还有越来越多的高端文旅资源进驻,“这些项目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家乡的经济、民生、就业发展,我非常期待。”

  詹伟光曾担任旅荷大鹏同乡会会长,也曾组织过一次寻根之旅,许多成员是离开大鹏之后第一次返乡,他们强烈感受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访期间,詹伟光还专门带领同乡会到学校参观,看到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时,他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没有机会上学的日子,感慨道:“家乡这些年进步太大了,这在我们过去,是难以想像的。”

  随着深圳经济的腾飞,大鹏旧貌换新颜,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选择回到家乡,落叶归根。

  美国华人王木玲于2002年回到家乡生活,他说:“我在21岁离开家乡,不管是在香港,还是在美国,每次做梦都会梦见家乡,一直梦到差不多60岁。62岁的时候,我终于回乡了。”黄伟雄5岁时随着奶奶南下香港,如今,他的弟弟妹妹在东涌开了一家“山海盈居”民宿,主打亲子路线,今年生意越来越好,黄伟雄也决定回乡一起打理生意。(完)

【责任编辑:胡文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