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面人郎”传人郎志丽:手艺需无保留传承

2019年05月23日 11: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解说】

  她是北京“面人郎”第二代传承人,六岁学艺,十五岁斩获国际大奖。著名作家冰心为之赞叹不已。

  【同期】郎志丽

  (她)就说不是亲眼看到你这么捏,一会儿捏成一个什么什么东西,她(冰心)不相信这是用手捏出来的。

  【解说】

  她用创新理念,挑战面人微缩工艺极限,在几厘米高的空间内创造艺术精品。

  【同期】郎志丽

  十八个人,要搁半个核桃皮里头。你得先考虑布局,然后谁还不能挡谁太多。

  【解说】

  人生晚年,她授业、写书,将家传面人技艺公开,只为让传统艺术瑰宝不致失落。

  【同期】

  不管你称呼什么,你都应当把这门技术,完完全全地、没有保留地传承下去。

  【现场同期】学员

  郎老师。

  【现场同期】郎志丽

  来啦,还挺快。

  【现场同期】学员

  今天还行不堵车。

  【解说】

  “面人郎”第二代传人郎志丽,如今七十多岁,每次给学生授艺,老人表现出来的精气神都不减当年。

  【同期】

  我觉得我现在,你说算艺人吧,也本身就是手艺,所以算手艺人也行,算工匠也可以。不管你称呼什么,你都应当把这门技术,完完全全地、没有保留地传承下去。

  【现场同期】郎志丽

  我这就是,我捏一娃娃,她捏一兔子。

  【现场同期】记者

  这俩待会可以(搁在一起)?

  【现场同期】学员

  就是娃娃抱一兔子。

  【解说】

  在这个展柜里,保存着琳琅满目的面塑作品,造型各异,让人叹为观止。这些造型多样的面人,大多取材民间传说、古代历史等题材,是两代“面人郎”珍藏的得意之作。

  面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俑和汉朝的傀儡,是用面做成的人形工艺品,蕴含着祈福纳祥的愿望和先人智慧。随着时代变迁,面人逐渐从一种特色食品,变成了真正的手工艺品。

  郎志丽技艺纯熟,又不拘泥传统,不断探索突破。她用核桃、葫芦等材料作为容器,制作了一批做工精美、制作难度极高的微缩面人作品。她的代表作《百子图》、《十八罗汉》等更是成为了收藏界炙手可热的艺术精品。

  【现场同期】郎志丽

  这核桃是,在半个核桃皮里头,捏十八罗汉。也有几个单位要收藏,像首博(首都博物馆),就收藏了我十二件(作品),其中有一件十八罗汉。

  【同期】郎志丽

  十八个人,要搁半个核桃皮里头。你得先考虑布局。然后,然后谁还不能挡谁太多,太多这个场面就乱了,看着不和谐。

  【解说】

  将一块面团做成精致的面人,需要艺人准确掌握技法,稳准相依,精工细作。郎志丽曾开玩笑说,面虽然是面塑的主要原料,但是下手,可千万不能太面。

  【同期】郎志丽

  揉、搓、按、捏、压,这五个主要(技法)就是,都用得上。有的呢就是,也许这一个人里头,用不了几下。

  【现场同期】郎志丽

  这是我就是搓,搓那个黑白眼珠。这也是搓,搓的那个动作比较多,安下眼皮。这是碾,然后用这个梳子,就跟那个毛线织的似的上下(碾),这就等于是这帽子织完了,就是这样。

  【解说】

  轻搓慢碾,揉捏按压,一件精美的面人作品,就在指尖的律动中完成。郎志丽制作的面人,造型精美,光鲜亮丽,别具特色。

  【同期】郎志丽

  最大的难点就是,一个是比例,(一个是)精气神。你整个的这个头多大,身子多长。你要太大了,顶天了压得慌。太小了,它空间太大,不显活。所以这些个,在做之前都要考虑到。

  【解说】

  1942年,郎志丽出生于北京一个面人世家,他的父亲郎绍安是北京城有名的面人艺人,人称“面人郎”。郎志丽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面人手艺,15岁跟随父亲进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1957年,她的面人作品《穆桂英》,获得莫斯科国际少儿艺术作品比赛优秀奖,受到广泛关注。

  【现场同期】郎志丽

  这是1958年,这是董必武,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视察。我父亲在这,就露一脑门,这是我,这是陈老师(郎志丽丈夫)。

  【同期】郎志丽

  作家,冰心,也写了她的一篇文章,叫《“面人郎”访问记》。在这当中呢,我又带着她到研究所的那个展览室,也叫资料室,去看这些老艺人做的东西。(她)就说不是亲眼看到你这么捏,一会儿捏成一个什么什么东西,她(冰心)不相信这是用手捏出来的。

  【解说】

  除了制作细致的微缩面人,郎志丽的作品还更多加入了叙事化特色,使面人从单一的人物造型,发展为如同“连环画”般的故事场景。

  【同期】郎志丽

  原来面人都是一个盒一个故事。我那有一个《西游记》。上头是观音,观音底下是通天河;这边是释迦摩尼(如来佛祖),然后底下是蟠桃盛会。这样就等于,一件作品里呢,有四个故事情节,就不是单一的了。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呢,对我这创作(创新),也是有帮助的。

  【解说】

  与手艺相伴七十年,郎志丽对面人技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99年,郎志丽发表了题为《论面塑艺术的创新》的论文,她将自己多年的创新成果归纳总结,获得了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如今,郎志丽正在写一本关于北京“面人郎”的书,要将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

  【现场同期】郎志丽

  这些小条都是我准备,写书的里头资料,就等于是,我自己提醒我自己。

  【同期】

  为什么我要写呢?因为我的身体警告我,我需要赶紧做的事情。那我现在,应该是把这本,北京“面人郎”的这个书,我写出来。这等于是我不愧于我这几十年的心血就行了。

【责任编辑:韩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