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8月10日电 题:七夕,在侨批里看见不一样的爱情
8月10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天承载着牛郎织女美丽传说的浪漫情怀。然而,在侨批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爱情,它们充满了离别愁,也流露着家国情和思念苦。
闽南语称“信”为“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
情韵醇厚,写满深情与无奈
“刘氏爱卿,别经两年,深为念想……”1926年8月1日,菲律宾华侨谢徽泉在七夕前夕,给妻子刘氏寄去了一封侨批。信中他直白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思念,这种直接的情感表达,在中国传统内敛的文化中显得尤为珍贵,也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深情与无奈。
1925年12月23日,在菲律宾华侨吴文越寄给石狮妻子王金罕的侨批中,也表达了分别两年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教导妻子要认真听取老人的教诲;并告知自己身体已经康复强健。信收到之日,自己即将回去。
对于远离家乡的华侨和在家乡的亲人来说,见面是一种奢望,他们只能将离恨惆怅、思念期许诉诸笔端,留下一封封侨批。
只字未提“思念”,字字都是挂念
有批就有款,身处海外的华侨即使自身艰苦,也要将赚来的血汗钱通过侨批邮寄回家。
“批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饲。待到赚有猛猛归家来团圆……”这是一封收藏在广东省档案局(馆)的普通侨批。
侨批内容大都平凡又琐碎。而华侨虽然没有直接表达“思念”二字,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家人的关心与牵挂。
“你由邮局转来之信已接到了,一切都很明白的。家中大小境况(情况)怎样呢?秋女呢?望如顺便即笔来知。我们在外一切安然照常,望勿为介意。对于身体好好调养为要。”在菲律宾华侨许龙说的侨批中,询问家中大小境况,并叮嘱妻子注意身体,必要时会请医生治疗。
华侨将对亲人的思念化在字里行间,看似一封封家长里短的信,虽无相思语,实际上却寄托了无限的爱与情思。
一来一回,几张薄纸牵起跨国情缘
侨批不仅包括华侨寄回家乡的侨批,即“正批”;还包括“回批”,即家乡亲人的回信。
在80多年前的江门,华侨李心礽选择出洋到古巴亚湾埠(今哈瓦那)谋生。在那个年代,丈夫旅居海外赚钱养家糊口,妻子留乡生儿育女,也是五邑特色华侨家庭的写照。
一日,李心礽收到妻子黄氏家书一封,信中写道,妻子已为李家成功诞下一子。这对李心礽而言,是喜从天降。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写一封信,附上钱和营养品,寄回家乡。
这封侨批成为重要文物,成为难得一见的“四合一”五邑银信,涵盖了外封(邮政挂号封)、内封(红条封)、家书和实物侨批封齐全。
其实,除了书信本身,侨批中的歌谣也反映了华侨与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在南安洪振天的《侨乡歌谣》中有首《写番批》的诗歌写道:“提起纸笔话头长,想起我君心头酸,千言万语怎说起,怨恨家境这穷赤,才要过番去趁食,早知返来千般难,就是一日吃两顿,我也不放君出门。”
这是以一个妻子的口吻拟写的批信。矛盾的心理,苦痛的心情让人感到“纸短情长,情犹未尽”。
而此刻的侨批,已不仅是一张张汇款凭证,而且是社会历史真实的见证。
资料来源:中国侨网(qiaowangzhongguo)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扬州晚报、泉州晚报,作者:徐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