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原创精选

华人故事 | 从研究唐人街到成为美国两院院士,她用了近40年

2024-09-03 09:24    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
大字
小字

  中国侨网9月3日电 题:从研究唐人街到成为美国两院院士,她用了近40年

  从只身赴美攻读社会学,到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两院院士,周敏孜孜不倦地奋斗了近40年。

  很少有人知道她求学和求职之初的艰辛。她所散发的“松弛感”甚至让人忘记她是一名院士。

  周敏几乎每周都会更新朋友圈,她记录着爬上车顶看日出、荒野中负重前行、森林公园里徒步……多姿多彩的场景中,不变的是她颜色鲜亮的衣服和永远灿烂的笑容。

  01

  远赴异国求学路

  1984年8月,周敏只身闯荡美国。那时她从未出过国,就连上海和北京都未曾涉足。

  在这之前,周敏从中山大学英语系毕业,并留校到社会学系当助教。她为到中大讲学的几名美国社会学教授当翻译,他们的社会学课程激发了她的求知欲,使她有了出国读书的冲动。

  “我能进入社会学领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假如当时我是为人类学的教授当翻译,我很有可能就会去学人类学了。”周敏说,对于一位年轻的女性来说,当时这份工作是相当理想的。但若出国读书,便要放弃它。

  在美国社会学家林南(Nan Lin)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周敏被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录取为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1984年夏末,周敏到达纽约市肯尼迪国际机场,在纽约过夜后,再乘坐灰狗长途汽车前往240公里外的奥尔巴尼市上学。

图为周敏在印尼布罗莫火山看日出。(受访者供图)

  抵达纽约的第二天清晨,周敏随朋友一家到唐人街,这是她抵美的第一站。在唐人街,奇妙的异国都市风貌和多族裔文化交错的景象令她至今难忘。

  周敏回忆,走出唐人街附近的地铁站,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摩天大楼近在咫尺,与陈旧脏乱、熙熙攘攘的唐人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曼哈顿下城区高楼大厦的阴影之下,东方的传统文明和西方的先进文明貌似不可调和却又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象。唐人街的外观像是一个为拍摄电影而在闹市中临时搭砌的影棚。”周敏说道。

  那时,周敏对这个百年经久不衰的族裔聚居区产生了好奇,唐人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如此现代化的大都市中还能容许它的存在?为什么过了一个多世纪它还如此蓬勃兴旺?

  02

  无心插柳柳成荫

  回想当年,周敏抵达纽约时,口袋里只有50美元。她从纽约乘坐灰狗长途汽车到奥尔巴尼时,就只剩10美元了。

  “我获得了免学费和半额奖学金的资格。但我不知道奖学金是开学一个月以后才发放,是林南教授解囊相助,借给我400美元,支付了住房押金、第一个月的房租和伙食费。”

  读书期间,经济问题一直困扰着周敏,与此同时,她还立下赶在儿子上学念书前完成学业回国的目标。她勤工俭学、刻苦攻读,用15个月便拿下硕士学位,后来在导师的鼓励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周敏坦言,在留学经济紧张和尽快回国与家庭团聚的两种压力下,根本没心思去寻找自己有兴趣而又有“市场价值”的学术研究课题。在忙于修课的同时,她很快就选择了“唐人街”这个博士论文题目。

周敏在洛杉矶爬山。(受访者供图)

  “研究唐人街,我可以利用来自侨乡的社会资源。我的母语是粤语,还能听懂中山和五邑侨乡的好几种方言,我在侨乡的很多亲戚朋友在美国也有很多关系。”

  熟悉族裔语言和现成的关系网成为周敏进入唐人街的关键,她通过侨乡的关系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他们为周敏在纽约市做田野调研提供免费的住所,她也得以接触更多挣钱的机会。这解决了她研究经费不足的困境,使她的唐人街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并按期完成。

  可以说选择唐人街作为博士论文,是周敏迫不得已而做出的一个现实的决定。当时就连她的导师,著名的城市社会学家约翰·罗根也不怎么看好这个选题。

  “但我坚信通过努力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我从实地观察中体会到,长期以来,唐人街是美国华人移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心,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社会,是一个在白人至上的主流社会夹缝中顽强生存的边缘社区。”周敏说。

  经过大量研究,周敏发现,唐人街里的华人居民虽然大多是新移民,缺乏英语能力和主流社会所需的工作经验和劳动技能,似乎被困在永久的贫穷和种族隔离中而难以自拔。但实际上,唐人街并非是传统理论所定义的城市贫民窟。

  恰恰相反,唐人街有历史悠久且坚韧抗逆性的族裔经济和社会结构,深具发展潜力,为华人移民创造了其它地方所不能提供的切实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为新移民提供了一条能够实现社会流动的路径。

  1989年5月底,周敏通过了以“唐人街”为题的博士论文,顺利毕业,在毕业典礼的第二天,她飞离美国,前往瑞士与先生和儿子团聚。“我们一家三口经过四年半的分离终于在瑞士弗里堡的小城团聚了。”

  在瑞士,周敏向美国学术界求职,获得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次年搬到美国南部路州州府的巴吞鲁日安家。

  新的挑战随之而来,一来因为缺乏在美国执教的经验,周敏教学压力很大;二来因为刚与分别了近五年的儿子相聚,加上当时周敏的先生还在欧洲工作,母子俩不仅要重新互相适应,还要相依为命。三是从美国东北部移居到南部较为保守的地区,对当地的环境、文化都不理解,需要重新适应。

  此外,周敏还是家里的顶梁柱,全家要靠她的工资来维持生活开支,压力很大。为了增加收入,周敏不得不额外多教课。

  “那时候我每天早上三点钟起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始写作。早上七点钟就把儿子送到学校,下午五点再接回来,然后买菜做饭,操持家务。”她说。

  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周敏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唐人街》一书的写作。

  1992年,英文版的《唐人街》出版,在美国学术界掀起了新一轮有关少数族裔聚居区如何影响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入与同化的激烈辩论,无意之中使周敏在社会学界崭露头角,也为她后来从事的移民社会学和亚美研究学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周敏也被一些同事称为“唐人街大姐大”。

  回顾研究历程,周敏将其总结为:相信自己的感觉、坚信自己的判断、尊重客观的事实、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和认真详细的规划,专心致志地向目标挺进。

  03

  柳暗花明又一村

  1994年,周敏的事业双喜临门:洛杉矶加州大学聘请她为助理教授,她日后在那所名校晋升为终身教授。同时,位于纽约的一家学术基金会聘她为访问研究学者,为她提供经济资助,使她得以在纽约市居住一年,全脱产做自己的数据分析和著书。

  这段时间,周敏完成了她的第二个研究项目,探讨在美国城市贫民区成长的越南裔难民的第二代,出版了《在美国成长》学术专著。她的学术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国际移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和族裔研究学等方面。

  2013 年至 2016 年,周敏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社会学系主任和华裔馆馆长;2017年,她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国际移民分会杰出职业成就奖和2020年美国社会学学会亚洲与亚美研究分会杰出学术贡献奖;2020 年晋升为洛杉矶加州大学终身讲座教授;2022 年荣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3年荣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作为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机构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由时任美国总统林肯授权创建。

  当选其院士被公认为是美国学术界的最高荣誉。在2023年当选的120名院士和23名外籍院士中,周敏是唯一一位社会学家,也是当选的9位美籍华人学者中唯一的文科学者。

周敏收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证书。(受访者供图)

  “我在事业方面虽然没有惊涛骇浪般的大起大落,但一路走来犹如逆水行舟,颠簸起伏;犹如攀登高山,不进则退。我专心专注,胼手胝足,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周敏说道。

  04

  读书不觉已春深

  回首往事,周敏的感受是幸运和满足,这似乎也是她保持松弛生活态度的“秘诀”。

  “我的工作充满学术挑战性,总是会有新鲜新奇的研究课题去探索;我周围有很多思维敏捷、知识丰富且乐于助人的同事,每天都接触到活力四射的年轻学生,还有不少值得信赖的朋友,再加上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和幸福美满的家庭。”

  2023年,在周敏和先生郭南结婚40周年时,由郭南翻译的《唐人街》中文版出版,书的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纪念我们夫妇40周年红宝石婚。”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这个难题从未被周敏提起,而她的勤勉似乎又给出了答案。

  在不少场合,周敏总是真诚地说道:“一路走来,我的家庭生活美满,事业蒸蒸日上,这是因为有亲人相伴和鼎力支持。”

周敏在内华达大教堂峡谷州立公园徒步。(受访者供图)

  周敏的先生郭南在商界和大学工作多年以后,现已退休。但他仍然十分忙碌,学习新知识,开发新爱好。

  “他喜欢美食,也热衷于烹调,他在家经常研习新的烹调方法,尝试做新菜;他喜欢外出摄影,拍摄风光美景和大自然中的野生动物;他经常旅游和运动,喜欢在大自然中寻找新的灵感和情趣,乐此不疲。”周敏说道。

  周敏的学术研究仍在进行中。她希望继续通过新的研究成果证明,如今喋喋不休地指控国际移民抢走美国本土工人的工作机会和社会福利,是与事实相悖和别有用心的谬误言论。

  “事实恰恰相反,移民一如既往地对美国经济作出巨大的贡献。他们在融入美国社会的奋斗过程中,不但为自己开创新的生活,还为美国社会创造出新的机会。”她说。

  (稿件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ID:qiaowangzhongguo;记者:徐文欣)

【责任编辑:惠小东】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友情链接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