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3月10日电 题:她让75吨的中国盾构机穿越了喜马拉雅山脉→
2024年5月8日,尼泊尔逊科西马林引水隧道项目主体隧道贯通。这一被尼泊尔视为“国家骄傲”的工程背后,一家来自中国的物流公司开创了中国品牌盾构机山地运输的先河。
重达75吨的中国盾构机从上海出发,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经印度港口陆路押运至尼泊尔施工现场。

打通“动静脉”让中国盾构机穿越喜马拉雅山脉
该物流公司创始人许群是中非民间商会副会长,她在接受中国侨网“侨商道”专访时回忆:“尼泊尔的道路条件堪称世界级挑战。我们耗时数月完成印度至尼泊尔全程路况勘察,对武装押运、车辆配置、清障方案等环节进行管控。”
许群指出:“国际物流是国家经济的‘动静脉’,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完成运输任务,更是通过定制化方案,让中国装备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展现价值。”

从“贸易出海”到“供应链扎根”打造差异化服务矩阵
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许群捕捉到海外仓模式的价值。通过构建集仓储、清关、配送、售后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带领公司推动中国企业从“贸易出海”向“供应链扎根”转型。
针对非洲市场的特殊性,许群打造了差异化服务矩阵:为跨境电商平台提供“最后一公里”配送,提供货到付款服务,以适配非洲现金交易习惯;为传音手机、三一重工等企业设立“紧急备件仓”,将设备维修响应时间从7天压缩至24小时;为紫金矿业、中粮集团建设温控仓,使冷链损耗率从8%降至2%。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客户体验,更重塑了中非供应链的效率标准。
许群说,早期阶段,中国企业以商品出口为主,依赖跨境物流和中间商,缺乏对终端市场的掌控;当前,海外仓成为供应链“前哨站”,通过前置库存缩短交付周期,跨界电商实现了从“卖全球”到“服务全球”的转变。
“运营海外仓,需全方位洞悉当地政策、文化、法律及治安状况,华侨华人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许群举例称,在电力不稳定地区,她为海外仓配备太阳能仓储设备;在以现金支付为主的区域,提供货到付款服务以满足支付习惯;在尼日利亚,则配有豪萨语、约鲁巴语客服。 从“商业存在”到“价值共生”寻求共赢之道
“海外仓的进化折射出中国出海企业的三重跃升。”许群表示,中国出海企业正从市场机会导向转为长期价值投资;从单一物流节点升级为供应链中枢;从“中国供应商”变为“非洲本地服务商”,并给当地带来更多机遇。

许群告诉记者,目前,单个海外仓平均雇佣150名至200名本地员工,薪资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她还在非洲开设物流培训中心,为非洲青年提供分拣、仓储管理技能认证,就业率提升40%。
不仅如此,在埃塞俄比亚,海外仓向中小跨境卖家开放,孵化本土电商企业,助推非洲数字经济发展。
许群说:“当坦桑尼亚腰果通过我们的网络直达中国餐桌,当埃及新能源汽车48小时送达沙特,中国物流已不仅是商业通道,更是中非发展的共同动脉。”
稿件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ID:qiaowangzhongguo;作者:徐文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