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赤水镇马山马舌处有一古墓,据说是南宋末左丞相陆秀夫墓,因墓地所处之地风水绝佳,在该墓的下面,近年又多出了3座新坟。
据《开平县志》记载:开平市(县)东山镇马山马舌处有一古墓,葬是南宋末左丞相陆秀夫。该墓为土堆墓、坐西向东,长5.1米,宽4米,墓正面有一块长78厘米,宽44.5厘米的花冈石墓碑。碑文中书曰:“宋左柱国左丞相陆秀夫谥忠贞陆府群墓”等17字。在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记者一行前去寻访古墓。
远眺马山——山重树密寻路漫漫
谭先生是开平市赤水镇东山村委会东山村人,自小就在马山脚下长大,也常常听大人谈论陆秀夫墓在马山等事。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一行驱车40多公里来到东山村,与该村82岁的谭洪炎和69岁的谭锡昂二位老人一起出发寻找陆秀夫墓。“在东山村,就可以看见马山了。”谭洪炎老人指着中间的山峰说:“陆秀夫墓就在半山腰,小时候在山上放牛我还看过两次。”他说。穿过联安圩时,马山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了,但二位老人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分叉路口也开始犹豫不决。我们一边问人,一边尽量选择马山正前面的路前进。不久到了一处煤矿前,马山就近在咫尺了,此时,一座水库却横亘在面前,路已尽了。我们又退回到最后一个分叉路口,再往山中前进。在转了数不清的弯后,我们的车子终于走完了11公里的山路,这时,马山与我们仅隔一座小山。
在蜿蜒绕过二座山峰后,我们终于到达马山对面山的山腰。我们从正对马山的一条下山小路走到谷底,来到小山前,只要翻过这座小山,我们就可到达马山山脚了。二位老人带着我们往右走,理由是:当初他们就是从右边谷底登山的。绕了一个弯,小路忽然就断了,前面只有比人还高的乱草杂树。我们强行从长满山草的小山正面直接开路上山。谭锡昂老人拿着镰刀在前面开路,我与谭先生跟在谭锡昂老人开出的路奋力往上爬。一路跌跌撞撞地爬到了小山顶上,一座山坟出现了,但那只是普通的山坟,不是我们所要寻找的陆秀夫墓。
谭锡昂老人指着对面马山的方向告诉我们:已经能见到陆秀夫墓的大概位置了。在我们拍照片的时候,谭锡昂老人从多方向尝试开路下山,但最后告诉我们:“前面的路已经不能走了,只能原路下山。”我们分析了一路走过的路,只好无可奈何地接受当天无法到达陆秀夫墓的现实。正在这时,跟谭洪炎老人在山下等我们的同事来电了,他清晰地说:“我们已在马山脚下了,而且走得很轻松。”原来,小山的左边山谷用火烧了一条路,他们闲着无事就走了过去,不想就走到了马山脚下。我们飞快地下了山,赶到马山脚下,在老人的指点下惊喜地抬头一望,陆秀夫墓的位置已清晰可见。老人告诉我们,当地人将马山两边的山,分别称为“左将军山”和“右将军山”。
深深遗憾——放弃攀登再相约
到达马山脚下时已是下午4时了,我们决定上山。依然由谭锡昂老人开路,我与谭先生随后,一下子就钻进了高高的杂树乱藤里面,很快,太阳的光线也暗淡了,觉得里面昏暗一片。谭先生的双臂被划了很多口子,我们都清楚地知道,现在才是登山的起点。谭先生提前退了下去,从乱树丛中寻找近路走出丛林。我是“全副武装”有备而来的,穿着长袖棉布外套,头戴布帽,轻松地跟在谭锡昂老人身后。
谭先生退出后,谭锡昂老人用征询的目光望着我。我说:“再走一个小时,找不到我们就回头。”老人一听,什么也没说,就静静地在前面开路。真正爬山了,路更难走。跳过山涧,走了约15分钟,我们终于看到了已经西斜的太阳,但是已分不清具体方位,不知道还有多远才能到半山腰。谭先生在山下呼叫我们快下山:“太阳很快就下山了,你们会迷路的。”老人又望了望我,我没说话,老人又开始在前面开路了。这时,路更加陡峭了,几乎是直上直下的,老人艰难地抬腿踩低杂树乱草,为我开出了一条路。我们又艰难地攀爬了10多分钟,直至爬上了一段荒毁的路基。我快高兴地叫起来了,这时,谭先生的声音也从山下传来了,并让我们心头一凉:他的声音怎么这么近啊,难道我们其实并没有走多少路?这时,谭锡昂老人坐在路边稍作休息后,开始像猴子一样灵活地攀爬前面的石壁,企图在石壁上面为我找一条可以爬得上去的路线,这时,我看到老人的右手上有一团殷红的血迹,心里一惊:老人受伤了。至此,我终于决定放弃继续前进。老人显然对这次放弃也很遗憾,下山时不断地回头望。
谭先生说:“幸好你们下来了,不然,太阳下山后你们肯定会迷路,而且,山上还有野猪出没。”顿了顿,他又自言自语地说:“不到黄河心不死啊。”于是,我们相约下次再次攀登马山。
人物介绍
陆秀夫(1236-1279),字君实,江苏盐城人,宋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中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因与丞相陈宜中朝议不合而遭贬谪,举家迁居澄海辟望港口。时值元兵进犯,宋京临安陷落、皇室仓皇南逃,国难当头,陆秀夫毅然应召。他护帝辗转粤海,坚持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元军水师大败守军于崖门海上。陆秀夫在后有追兵、前有大海的情况下,先仗剑驱妻儿入海,后背负幼帝投海而死,宁死不降。南宋王朝从此结束。陆秀夫以一身正气,书写了一部悲壮的史诗。
相关链接
陆秀夫墓曾被移毁
据传,陆秀夫投海后,其尸体漂近海边,被人捞起,葬于二城(即今台山市都斛镇义城村)。推翻元朝统治的明初(1370年间),有人曾在该处为陆秀夫建起了庄严的坟墓,坟旁盖有房子,墓前设置石马石狮,并设有守墓人家。二城村就是原来的守墓人家发展起来的。
清初(1645年间),二城村的当权人区长德贪陆秀夫墓“风水好”,毁平其墓以建住宅,因此,守墓人竟成了掘墓人。区长德等把陆秀夫的棺木挖起,抬至村北的马鞍山烧掉,把墓前的石马、石狮抛落村前的河涌,把墓碑断成两截并凿掉碑文。此外,区长德还把二城村改名为义城村,并威胁村中人不准外传,还对外来访寻陆秀夫墓的人表示:此地是义城村不是二城村,二城村在新会。
清朝中期,陆秀夫的后裔子孙争取恢复义城村的旧墓不可得,决定另寻一处风水宝地筑墓。风水名师追龙寻穴,一直追到台山三合镇联安与开平东山镇交界的马山,看到该山酷似奔马,且山灵水秀,气势恢宏,是风水宝地。于是选择在马山上的“马舌”重新修建陆秀夫墓。
据光绪十九年重修的台山《新宁县志》中明确记载:“陆秀夫墓在都斛二城村”,并加注说:“(陆秀夫墓)按黄醇崖山志云,在新会二城村。盖未分县时,地属新会。又邑西南马山,亦有丞相墓。” (陈若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