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美国老人上海组剧社 立志“永远用中文演莎剧”(2)

2014年12月02日 15:47   来源:东方早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演员“业余” ,但都是“专注的戏剧狂热者”

  每次演出之后,都免不了褒奖声和批评声,有技术、舞台方面的瑕疵,更多的是对演员本身的质疑。

  “上海莎士比亚”的所有演员,此前都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各自的工作,有的在外企做采购,有的在学校做老师,工作五花八门,却和艺术完全不沾边。唯一能将他们串起来的,只是对戏剧的喜爱。

  “所以我们经常被问道:‘你们专业吗?’”Thomas回答,如果“专业”的意思就是演员必须全职,并且通过演戏赚钱,那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但他说,“‘业余爱好者’对应的英文单词是amateur,而这个词的拉丁词根是love,也就是‘喜爱’,但现在人们通常认为‘业余’的意思就是不专业。”他坦言,尽管演员的表现还不够完美,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目前来说,表演技能已经足够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怎么定义他们呢,最好的描述应该是‘专注的戏剧狂热者’。”

  “专注”和“热情”是Thomas最看重的品质,也是最初筛选演员时的标准。他认为,只要努力,天赋可以被挖掘出来。当然,这种从无到有的培养过程,也被Thomas看成一种巨大的优势,“选择‘业余’演员可以规避一些专业演员自带的坏毛病,可以让他们用同样的方式工作,呈现在舞台上时,观众会把他们当做一个整体而不是散落的个体。”

  把不同背景、彼此各不相同的个体组织成统一的集体,是转型导演之后,Thomas面临的最大挑战,“导演的职责是确定戏剧表演的方式,然后让每个演员演好自身的部分。但是,导演通常将大部分精力花在让不同的演员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从而更好地合作,演好一部剧,光这一点就不可能百分之百成功。”

  除了演员“业余”,“表演时普通话不够标准”是“上海莎士比亚”受到的另一个质疑。不少观众认为,这也是他们不专业的体现。对此,Thomas不以为然,“中国现在所谓的‘专业’剧团和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美国纽约百老汇很相似。那时候,‘专业’演员们有教养的、泰然自若的、模仿精确的伦敦腔被看成戏剧艺术的范本。可是这却背离了实际生活,显得十分虚假。”他说,通过好莱坞著名演员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等几代人的努力,才让艺术回归现实,成为表达社会复杂性、人们的热情和个体奋斗争取社会成就的方式。“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涉及各种各样的人。国王、王后、情人、小丑、凶手、小偷、王子、海盗、神父、妓女等。如果所有人都说着标准的普通话,现实吗?”

  戏剧的本质是行为而不是语言

  今年4月13日,为庆贺塞缪尔·贝克特108周年诞辰,“上海莎士比亚”获塞缪尔·贝克特遗产事务中心授权,在上海浅水湾艺术中心首次用中文翻译并上演了贝克特的三个短剧——《戏剧》、《落脚声》和《什么哪里》,连同两部莎剧一起,作为剧团的保留剧目。剧团还计划2015年初排演《朱利阿斯·恺撒》,2016年排演安东·契诃夫的《三姐妹》。

  当被问及为何不专注于莎剧,而急于将触角伸向其他戏剧时,Thomas说,“莎士比亚只有37部剧,任何一家莎士比亚剧团想要发展壮大,必须尝试别的剧目。开拓戏路,尝试不同的风格,对于演员本身的演技也有提升。”三年来,不管哪一部剧,他都秉持一样的理念:摒弃复杂的布景和道具,坚持剧目本身的流畅性。“我看过一些老派剧院排演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尽管演员的演技很赞,富有热情又一丝不苟,但是戏剧呈现的方式却没有脱离19世纪时的作风。”

  在他看来,不停地变幻舞台布景、切换幕布、搬运道具,只会让表演的流畅性被打断,“演出很大型,但都是表象的。舞台上演员之间没有互动,一切显得很生硬。”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舞台设计简单得近乎苛刻,没有场景转换,金字塔模型代表埃及,斗兽场模型代表罗马。

  这种极简主义也体现在表演形式上。“加入杂技、功夫或者舞蹈女演员,以此来让戏剧更接近中国观众是不合适并且没有必要的。”Thomas认为,戏剧本身就足以打动人,无需花哨,甚至不需过多的语言,“在任何好的戏剧中,演员都不仅仅靠台词赢得观众。戏剧本质上是通过肢体动作传递内容的艺术,演员的工作是通过真实可信、富于想象的肢体语言去传递剧作者的文字。”他认为,戏剧是行为艺术,不是语言艺术,行为是没有国界的,这也是为什么莎士比亚戏剧历经数百年在世界各地经久不衰的原因。

  那么莎士比亚戏剧如何在中国普及发展呢?这个在中国待了11年的美国老头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一句话回答道:“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邢春燕)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