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美国姑娘伊丽莎白:我再也离不开这个海岛


她来自遥远的美国密苏里州,从2006年开始,这位土生土长的美国姑娘就与海南结缘。从此,她再也没有远离过这个海岛。这里的海,这里的山,这里的沙滩,这里的流水,这里淳朴的乡民,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无不让她迷恋不已。多年过去,她的脚步走遍琼州大地,路迹和那份豁然的心情也一起留在山山水水间。如今的她有个愿望:把美丽的海南向世界推介,让更多的人来这里领悟这片干净、纯朴的土地。她就是美国人伊丽莎白。
偶然,发现另一个故乡
2004年,伊丽莎白从美国密苏里州来到河北唐山市,因为当时密苏里州和唐山市是友好城市,基于两个城市的友好交流,她被派到河北理工大学(现为河北联合大学)担任英语老师。
初来乍到,她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她说,国际上有很多关于中国的报道和声音,但多数只基于表面,实际上,那是一个被误读的中国。
而经过一番了解走访后,她逐渐发现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因此她希望“能够尽绵薄之力消除外界对它的误解”。
伊丽莎白很喜欢读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写的书,不仅那是她的老乡,而且他也在中国呆了十多年,并写过了《中国纪实三部曲》。
伊丽莎白认为,在这部书中,作者用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大部分普通人,通过他们的生活和社会行为试图去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不管从政治、经济和时代角度,都值得阅读。她说,这部书不仅让人感觉到作者的责任,而且从书上可以发现中国的内在美。
或许是这样,伊丽莎白那么多年在行走中才用心和爱,去诠释这片土地的秀美。
在河北呆了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海南,发现这里简直就是“天堂”,这位远方的姑娘再也离不开这里。
2006年,伊丽莎白在漫无目的的旅程中来到琼海博鳌,人不多,街道很干净,居民非常友好,和故乡密苏里州没什么区别——这是她对博鳌的第一印象。
最让她着迷的是,这里有山有海,还有许多人在海河间垂钓。密苏里州位于美国中部,伊丽莎白说,虽然那里没有海,但有许多湖泊,闲暇的周末她经常约朋友钓鱼。对于和博鳌的区别,就是密苏里州的小镇没有大海、水牛、椰树和纯朴的乡民。
这是他乡还是故乡?说它是故乡,却离老家千里万里 ;说它是他乡,可一情一景却有着比故乡更迷人的风采。
心中荡漾的依恋让来自异乡的伊丽莎白决定,留下来,融入这片温馨的土地。
创业,在乡间小路
为了能够在海南留下来,伊丽莎白做过好多工作,既在博鳌当地的政府部门担任过职位,也在非政府组织里做过负责人。
由于她不会中文,身边也没有朋友,当时的她感到很孤独。为了找到朋友聊天,一番考察之后,2008年她决定开一家家庭旅馆,接待来自英语国家的客人。
此前伊丽莎白在美国开过酒吧,她特别希望能为人们创造一个温馨又别样的环境。她开设的家庭旅馆是一个三层楼的民居,伊丽莎白对此做了精心的装修,墙上不仅挂有异国风情的画框,也有本地的黎锦饰品,哪怕是一张小餐桌,她也做了精心的布置。
自此,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客人都成了她的朋友,伊丽莎白还在地图上标记下这些客人的国家以便记忆。
作为老板,客人每天的早餐都是伊丽莎白亲自下厨做的。她很喜欢做菜,甚至向当地人学习文昌鸡、加积鸭的做法。因为用心,所以她的早餐也博得许多客人赞不绝口。
在开家庭旅馆的过程中,她结识了很多朋友。国外的客人在这里不仅能找到家的温馨,也能获取许多本土的知识,为旅行增加了不少乐趣。
伊丽莎白喜欢带着客人在乡间游玩,乘着三轮车穿行在乡间,并讲述这些地方美丽的传说和散落的民俗故事。那些年,她就这样乐此不疲地给各国来的朋友介绍这里的生活和文化。因此她得到许多当地居民的尊重。
她离开博鳌后,依然还跟好多博鳌居民联系。虽然语言不通,但因为“心心相交,彼此的真诚里语言障碍自然消失”。1月6日中午,当南海网记者和博鳌镇上开三轮摩托车的蔡先生说起伊丽莎白时,老蔡依然激动不已,“这是很好的一位美国人,跟我们一样喜欢这里”。蔡先生说,伊丽莎白在博鳌开旅馆的时候,非常关心当地的居民,“常常帮我们联系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