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美籍华人方慧娜:华裔作家是中华文化的桥梁(2)

2015年03月27日 10:0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侨报》对话方慧娜

  《侨报》:您祖籍潮州,生长在新加坡,然后移民美国,此后更到过不少的国家,您觉得华人融入其他的文化和生活有困难吗?

  方慧娜:华人在不同的文化中当然会遭遇矛盾和冲突。在美国时,我曾看到一个美国人投诉中国餐馆,就因为他们是一道一道的上菜而不是把所有菜都备好后一齐上桌,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文化冲突例子。

  其实现在在海外,不仅华人和当地居民,不同代际的华人之间,也有矛盾。比如,已经在新加坡生活了几代的华人就对刚到新加坡的华人很不满,很不喜欢他们在牛车水(新加坡唐人街)吵吵闹闹,尽说国语。虽然大家都是华人,但因为历史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已经有些疏远了。

  《侨报》:不同代际间华人的冲突有办法化解吗?

  方慧娜:当然有,其实因为环境不同带来矛盾很正常,但如果增加彼此的了解,知道对方所生长的环境。彼此就会更加包容。我个人非常喜欢到新加坡的牛车水,因为我觉得20世纪初从大陆移民到新加坡的华人就是这样生活的,当时的牛车水,肯定像现在一样充满了四川、浙江等各地的方言,而不是像今天的大部分新加坡华人那样说英语。

  我小时候,牛车水是一个非常冷清的地方,只有外国人才去那里拍照留念。而现在,一到春节,那里就挤满了中国人,充满了节日的氛围。我在牛车水散步的时候,喜欢用手机记录下那里的声音,对我来说,这声音就是我的松风、夏蝉,充满了中国的意象,带给我很多创作的灵感。

  《侨报》:您作为华人作家,去过不少国家,了解不少的文化,对于华侨,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方慧娜:作为审美家,我很喜欢汉字,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侨”字其实很有意思,一般来说,“乔”有三个意思,分别是高大、乔装和骄傲。所以在我看来,加上人字边的“侨”就是指跨境生活的人,而且他有点骄傲、有些高大、也喜欢装扮。当然,“侨”装扮自己不是为了骗人,而是说跨境你必须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今,云技术在美国非常流行,如果以云来作为比喻的话,大陆好比是主机,而华侨就是这个云。华人的面孔就是登陆云的用户名,华语这是它的密码。会说华语的外国人没有中国人的面孔不算华侨,在海外的一些华裔虽然长的中国的面孔,但不会中文,因此也算不得真正的华侨。

  《侨报》:如您所说,现在不少华裔既不懂中文也不太了解中华文化,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方慧娜:我认为华裔作家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和一般华裔之间扮演桥梁的作用。确实,不少华裔已经不会中文,不用说中国的古典作品,即使是金庸所写的武侠小说,他们也很难阅读了。这时候,华裔作家可以用自己的英文来写武侠小说等与传统中国文化相关的作品,从而帮助现在的华裔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现在在美国,不少华人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好融入美国,在家里都不让他们学习中文,其实小孩子的可塑性和学习语言的能力很强,同时掌握中文和英语,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侨报》:在您看来,一些家长不愿意孩子学习中国文化,是否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是否有矛盾呢?

  方慧娜: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明之间当然有不同的地方,但也有相同之处。在一般人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太过严肃,而西方人会很幽默。但事实上,你看明代李渔的作品,就会知道,在明代的时候,中国人非常幽默,包括李渔书中所描述的男女爱情,也非常现代,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未必冲突,从中国的传统中一样可以找到现代文明的元素。

  《侨报》:从您的出版的作品看,其中不少都是关于跨文化的,比如最新出版的《咬子咖啡馆》就涉及犹太人在华的生活,为什么您会对跨文化的题材如此感兴趣?

  方慧娜:其实所谓跨文化,是别人在评价我的小说,我在动笔时,并没有一个意识告诉自己,我要写一个跨文化的故事。之所以有这些跨文化的作品,其实是因为我去了很多地方,又对当地的文化好奇,于是就学他们的语言,写他们的故事。

  除了这次的《咬子咖啡馆》,我还写过有一个关于西班牙斗牛的故事。去西班牙之前,我原本觉得斗牛是项非常残忍的活动,但随着我对西班牙斗牛的了解,我慢慢发现,其实他们在斗牛场上的一招一式就像中国的功夫一样,不但名字优雅,还有固定的套路。我想让其他人了解到我在不同文化感受到的东西,便把它们用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

  《侨报》:文学创作和律师工作在您的生命中分别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您的下一本书是关于什么内容?

  方慧娜:文学是我的生命,而律师工作是我的职业,它们在我的生命中并不矛盾。中国古代,很多作家和文学家都不仅仅从事文学创作而已。正如冯梦龙是文学家又是官员,岳飞既是诗人又是将军,并不是做了一样就不能做另外一样。对我而言,我总是试着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诗意和优雅。

  目前正在着手的下一本小说叫《长安》,内容关于中国、日本和新加坡。书的封面已经设计好,里面既有日本京都的屋顶,也有中国江南传统建筑的画面,通过这个细节,我想告诉大家,中日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柏杨)

【责任编辑:王海波】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