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活用传统元素 打造具有中国符号的文化IP

2019年07月16日 11:3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活用传统元素 打造具有中国符号的文化IP

  叶晓敏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IP”一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IP”原意为知识产权。随着新媒体不断崛起,文化IP成为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是一种具备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的文化符号。

  根据《2018中国文化IP产业发展报告》,对消费者而言,文化IP代表着某一类标签、文化现象。它可以引起兴趣,用户的追捧可能转化为消费行为;对运营商而言,文化IP则代表着某一个品牌、无形资产。它可以通过商业化运营、产业化融合,转化为消费品,实现价值变现。大家耳熟能详的迪士尼,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靠文化IP创意开发起家的跨国集团。

  笔者是中国较早从事数字动画行业的创作人。从2004年至2014年,笔者曾在一家全国知名的数码内容生产企业担任管理职务。期间,该公司负责迪士尼、乐高等全球知名品牌动画制作业务。事实上,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外国动画电影,其动画制作部分很多都在中国完成。

  多年从业经历使本人深深感受到,中国的数字动画创作技术并不差,差的是创意与品牌营销。与迪士尼这类老牌企业相比,中国在创意与品牌营销方面的差距更加明显。而这些环节往往是一个文化IP中附加值最高的部分。

  因此,笔者下定决心要打造一款具有中国符号的文化IP,即能输出中国文化,极具文化价值的IP。2013年,笔者从原公司辞职,成立了一家集动画、玩乐与科技为一体,旨在打造具有中国元素动画的原创动画公司。实际上,自主创业是一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要孵化一款IP,前期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后期我们想要推出动画电影,仍旧需要融资。让笔者放弃原本较为顺畅的职业道路,转而选择自主创业的,正是内心坚守的那个梦想。

  笔者在佛山出生长大,对于广东醒狮有着特殊的感情。2015年,我们形成了初步想法:以醒狮为原型创作一款IP。后来,笔者前往美国与当地的制片人进行交流,发现醒狮文化在国外有着很高的认知度,这更加让笔者坚定了信心。

  恰巧,“黎家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狮头省级传承人就是我邻居。借着地理优势,我们开始采访搜集醒狮文化的相关背景历史与发展演变历程。随着采访不断深入,笔者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推广刻不容缓。许多非遗项目已找不到传承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经过长时间的搜集采访,我们对黎家狮有了进一步认识理解,包括黎家狮头扎法、制作工序、不同颜色的象征含义、狮头的纹理等。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很重要,这关乎到后期的转化设计,以及电影剧本创作。

  例如,在创作“狮王阿醒”这一IP形象时,很多细节都尊重了传统佛山狮头(黎家狮)的创作规则。比如,“阿醒”青鼻子的设定,是完全参照了传统佛山狮头(黎家狮)的颜色;“阿醒”脸上复杂的花纹也是有讲究的。

  在动作设计上,醒狮是一种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因此,我们在制作《狮王传奇》动画电影的样片中也融合了这些套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与转化,“狮王阿醒”这一IP终于在去年8月正式亮相。此后不到一年里,我们已与10多家公司达成版权合作,包括ABCKIDS、魔吻MOVER等知名品牌。目前,还在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洽谈,包括体育用品、3C数码产品等。

  “阿醒”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市场认可,有些出乎笔者的意料。后来,不少合作方告诉笔者,看到“阿醒”的形象时会感到很亲切,大家都希望能将更多有中国符号的IP传播出去。

  当下,国内原创文化IP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一股新国潮的时尚风也在悄然兴起。事实上,市场上具有中国符号的文化IP数量并不少,但是质量高、市场反响好的并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文化元素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原创文化IP。(重要的还是要注意传统文化创新的转换。)

  若要完成这种转化,首先创作人前期必须深入了解作为原型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其包含的文化底蕴。只有吃透其中的文化内涵,才能转化自如。其次,必须有一支专业的创作团队,将其与更多正能量、高品位、有趣味的人和事件联系起来,以便不断提高“核心IP”的价值和影响力。

  正如我们就是将“狮王阿醒”定位为中华舞狮文化第一品牌中国民俗文化潮牌,赋予其独立、勇敢、自信、热情、有力量的性格特征。现在,“阿醒”的运营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狮王传奇》的动画电影,另一条线是“狮王阿醒”IP商业运作。我们希望通过“狮王阿醒”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让更多中国IP可以专注发展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作者系金狮文化传播(佛山)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