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战“疫”经验走向世界 助力全球抗疫
中医药战“疫”经验走向世界
参考消息网12月2日报道(文/关桂峰)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中医药彰显了独特优势。当疫情在全球蔓延时,中医药战“疫”经验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抗疫。国际上一些知名人士使用中医药治愈了新冠肺炎,成为中医药有效应对危急重症、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佐证。专家表示,为扩大影响力,中医药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抓住机遇进一步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化。
中医药治愈国际政要
今年8月23日,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确诊感染新冠病毒且病情严重,24日晚,她接受了呼吸机治疗。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在中国驻乌使馆帮助下,季莫申科的医疗团队与中国中医专家取得联系。9月5日,季莫申科服用了中国专家提供的中药后,体温开始下降,病情出现好转。服用数日后,9月11日,季莫申科新冠核酸检测呈阴性,并于9月下旬开始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9月24日,季莫申科以乌克兰“祖国党”名义给中国中医专家蔡传庆写了一封感谢信。9月30日,在中国驻乌使馆安排下,两人进行“云通话”。季莫申科表示,将与中方深化合作,特别是要在推广中药医疗方面加强合作。
季莫申科近期接受中国驻乌媒体集体采访时表示,通过这次治疗,她切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疗效,这些药物对她和家人的康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她真诚感谢中国大使馆和中医专家的无私帮助。她说,各国应重视研究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并将其应用于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她本人将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除了季莫申科,中医药还参与救治了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等乌克兰政要,以及瑞士、俄罗斯等国的新冠肺炎患者。
《素问·刺法论》中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中医专家表示,针对新冠肺炎传播流行特点,应当避其毒气,切断传播路径,防止病源的输入和传播。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的介入为我国有效控制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专家表示,中医药注重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修复力,注重维护整体平衡,这使得它在应对那些病因不明确、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物的传染病时,有独特的用武之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说,中医理念有三个层面,“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这三个层面在本次抗疫全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
中医药在继承中创新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华民族与瘟疫斗争了几千年,是中医药护佑了华夏儿女的繁衍生息。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SARS、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在新时代,中医药要发展,“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仝小林认为,未来的医学必将走上中西医并重的守正创新之路,借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将中西医对疾病的认知放在一个新的、统一的基准上,用中医思维,从因机证治的角度,重新审视疾病、找到疾病的共性规律,用中医的手段解决问题,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等多学科的手段阐释治病的机理,进而丰富现代医学的认知。
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扶正祛邪、内因治本等,是中医药的精华,千百年来传承的经典名方也是中医药的精华。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杨洪军认为,传承精华不仅包括对古方的搜集、整理和应用,而且需要对古方的科学内涵和思维理念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并转化为新的技术成果,既做到古为今用,又做到化古为今。
专家们认为,守正是中医药的命脉所在,创新是中医药的活力所在。中医既要继承精华,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科技,包括中西医优势互补、应用先进检查手段等,加强总结和研究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
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当前,中医药迎来天时、地利、人和,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面临大好机遇。
历史上,中医药作为成熟的传统医药体系,不仅影响周边国家,还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如今,中医药已经成为国际交流合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名片。拔火罐、针灸等中医疗法在国际上“热”了起来,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也带动了中药“出口热”,让传统中药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对于如何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的海外影响,让更多海外患者认可、接受中医药,专家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多位中医界专家学者认为,优质道地药材的缺乏是阻碍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郭兰萍说,道地药材就如地理标志产品一样,是某种特殊产品。
为了解决优质道地药材缺乏问题,中国一些企业在同经纬度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种植中草药,比如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正积极推动中草药海外种植项目,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种植了约100至150公顷中药材,计划扩大到500公顷。据了解,中国已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种植人参、大青叶、板蓝根等中药材。
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缺乏合法的药品身份,中药在西方大多数国家只能作为保健食品或食品添加剂销售。中医在海外发展也面临良医难觅、资格难考等诸多困难,技术壁垒、贸易壁垒和法律壁垒成为中医药“走出去”要跨越的门槛。
业内人士认为,中医药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加快优秀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科学研究、加快药号批准,通过探索发展境外中医药产业园等方式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走出去”应走一条创新之路,打造中医药自己的国际标准,探索一条适合中医药本身,又能让世界理解、便于沟通的新路。中工国际总经理王宇航建议,应大力发展中药材的同纬度种植,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规模化种植,实现中药材有计划种植、有组织生产和供应;提供国际化的药材种植、生产加工、跨境贸易和金融服务,打造从产地源头到最终产品全程可追溯监管模式,按照统一的绿色有机中草药材种植、加工标准进行回购,提升中国中医药国际市场占有率,实现中药材海外种植与国内产业布局形成联动。
此外,相关专家建议,建立健全中药材国际贸易的中国标准,建立认证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现医药并举,最终推动以中草药种植、中医药品生产加工、中药材现货期货交易服务为代表的三个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现有中草药材交易平台转型升级或打造全新的中草药材国际期货现货交易平台,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在传统医学领域的资格、标准互认,消除合作壁垒。
专家建议,中医药文化教育机构还可积极在海外落地中医药科普场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呈现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中医诊疗、中药制取等,让国外民众更真切地接触中医药。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机制,推动中医服务普及全民。比如,线下举办中医药文化展览、义诊活动和健康讲座,发挥医药和科普宣传作用,为中医药传播营造良好的氛围;线上提供远程问诊体验服务。对于中药材类产品,尤其是药食同用的中药材,可以通过网络销售,以食品、保健品形式流通销售,逐步提高国外民众对中药材安全性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