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陈鹏鹏:洛阳桥,“海内第一桥”何以连接海外?-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东西问 | 陈鹏鹏:洛阳桥,“海内第一桥”何以连接海外?

2022年05月12日 08: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东西问)陈鹏鹏:洛阳桥,“海内第一桥”何以连接海外?

  中新社泉州5月11日电 题:陈鹏鹏:洛阳桥,“海内第一桥”何以连接海外?

  中新社记者 曾福志 孙虹

  位于福建泉州的洛阳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距今有960多年历史,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2021年7月,包括洛阳桥在内的22个遗产点,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之名,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洛阳桥何以被称作“海内第一桥”?在宋元时期,基于海外贸易迅速发展而生的洛阳桥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华侨大学客座教授、泉州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陈鹏鹏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深度解析。

位于福建泉州的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郑文桂 摄
位于福建泉州的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中新社发 郑文桂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泉州洛阳桥运用了多项当时领先世界的造桥技术,其在中国与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如何?什么原因促使千年前的古泉州人修建这样一座跨海长桥?

  陈鹏鹏:北宋名臣蔡襄出任泉州太守时,主持前人想修未竟的洛阳桥。洛阳桥建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3—1059年),其建桥技术和工艺有多项举世创新:

  首创“筏形基础”。洛阳桥建于江海交汇处,“水阔五里,深不可址”。在传统打桩方法不可行的情况下,采用船载大石块抛入桥址江底,形成一条长宽得当的矮石堤,并利用一处江心洲连接桥南北。这种“筏形基础”广泛运用于当代桥工也才100多年,而洛阳桥900多年前就已采用类似做法,可谓中国桥梁史上的一项重大创举。

  养蛎固基。桥墩以长条石纵横相间砌筑于松散的抛石基础上,在江流潮汐夜以继日冲击下难以维系。善于观察的蔡襄利用当地牡蛎的生长特性,繁殖牡蛎于桥墩上,使石块胶结固基,且历代均严令禁取桥墩蛎房。把生物学运用到桥梁建筑上,又是一项杰出的自然科学史创新。

当潮水退去,洛阳桥的筏形基础及繁殖于上的牡蛎清晰可见。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泉州文旅局供图
当潮水退去,洛阳桥的筏形基础及繁殖于上的牡蛎清晰可见。 中新社发 泉州文旅局供图

  浮运架梁。洛阳桥石梁最重达20多吨,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富有创造力的泉州造桥工匠把采好的石梁放置于船上,乘涨潮之时驶入二墩之间,并利用牵引设备使石料就位,待落潮时石桥梁妥帖就位。“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巧妙地借用自然之力。

  船形桥墩。把桥墩一端砌成尖劈状,可减缓水流冲击力,蔡襄传承并发展了这种在唐代已采用的桥墩工艺,把桥墩迎江流海涛的两端都砌成船首形,因势利导分水,以达到保护桥墩的目的。

洛阳桥的船形桥墩大大减缓了水流对桥体的冲击力。<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李思源 摄
洛阳桥的船形桥墩大大减缓了水流对桥体的冲击力。中新社发 李思源 摄

  那么,泉州先民为什么要建造这一座跨海长桥呢?

  洛阳桥建于洛阳江入海口,洛阳江距泉州城东北20多里,为晋江、惠安二县夹界之江,群山逶迤数百里,北通京城(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江浙,南接漳广,地理位置优越,但江海交汇、水急浪高。清乾隆《泉州府志》载:万安桥(即洛阳桥)未建,旧设海渡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可见民众彼时乘船渡海危机四伏。

  纵观北宋经济南倾,闽南人口骤增,泉州港海内外交通贸易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应运而生,从而“易危而安,民莫不利”。

  中新社记者:泉州洛阳桥耗资1400多万缗银子,相当于约40亿元人民币,足见当年泉州城的富庶。当年泉州城的繁荣景象是怎样的?

  陈鹏鹏:洛阳桥竣工翌年,蔡襄作《万安桥碑记》,153字的碑文言简意赅地记载了造桥过程、施工方法、营造技艺、职事人等,及所需费用“縻金钱一千四百万”。

  南宋朝廷每年财政收入约4500万缗,这还是洛阳桥建成百年后的数字,从中可知,洛阳桥花费1400万缗,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但“跨海飞梁叠石成”仅用6年8个月,足见唐代已是中国四大港口的泉州,到了北宋更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造桥科技水平。

洛阳桥南蔡襄祠内的《万安桥碑记》系桥梁竣工翌年蔡襄所作。图为碑记正面。<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成冬冬 摄
洛阳桥南蔡襄祠内的《万安桥碑记》系桥梁竣工翌年蔡襄所作。图为碑记正面。中新社发 成冬冬 摄

  南唐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节度使留从效将泉州罗城“重加版筑”,周20里,环植刺桐。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且人口急速增长,到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泉州已成为百万人口重镇,与开封、西安等并列为全国八大城市,并出现“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融洽的独特文明形态,亦凸显出彼时泉州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城市建设特色。宗教活动的多元化,不仅促进社会和谐,带动东西方文明对话,也为经济崛起营造出良好环境,同时推进海外贸易的兴盛。

泉州老君岩老君造像。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陈英杰 摄
泉州老君岩老君造像。 中新社发 陈英杰 摄
泉州清净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陈英杰 摄
泉州清净寺。中新社发 陈英杰 摄
泉州草庵摩尼教佛造像。<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陈英杰 摄
泉州草庵摩尼教佛造像。中新社发 陈英杰 摄

  宋元时期,大宗出口的商品为丝绸和陶瓷。泉州在宋时为中国丝业中心,堪与杭州并称一时之盛;陶瓷窑址骤增至160多处,生产大宗外销商品。据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远航于南海深阔海域的大商船,皆造于泉州和广州。凭借领先世界的造船航海技术,海舶满载货物山积的商品梯航万国,铺成通往亚、非、欧的“海上丝绸之路”,造就泉州当年“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的辉煌。

泉州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陈英杰 摄
泉州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中新社发 陈英杰 摄

  中新社记者:泉州洛阳桥是由官府牵头、民间众筹建造起来的,当年民间包括海外“蕃商”捐款的情况如何?

  陈鹏鹏:洛阳桥是由官方引导、民间渠道筹资建造的。当年建桥资金来源,民间编为一段观音化身美女,帮助蔡太守向富商巨贾募集的美好故事,得以千古流传。尽管这是民间故事,但可以透视民间筹资的客观事实。

  有宋一代,朝廷及地方官吏常借助僧侣力量来修建桥梁,他们用“诏”“命”僧人四处游方募捐。碑志提到僧侣浮图义波、宗善等,都为造桥作出了贡献。洛阳桥建成后,桥北还修建有“真身庵”,以供奉义波和尚的“肉身像”。

  此外,居住在泉州的蕃商大都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宋初,“胡贾航海踵至,富者赀累巨万,列居城南”。数百年间,蕃商捐钱修城造桥,史书多有记载。虽然《洛阳桥碑记》不载其名,但海外蕃商巍巍功德,与桥共存。

  中新社记者:“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一砖一石都不是平平无奇的存在,如何评价洛阳桥在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地位?

  陈鹏鹏:洛阳桥建成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朝廷批准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国家海洋贸易事务,泉州港城正式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在10-14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水陆交通便捷、亚非航线拓伸、造船通海提速、市舶管理有序、商品经济鼎盛、东西文化交融。在“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国际间文明、对话、友谊、共荣的金光大道上,22处遗产点共同铸就“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构建了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

  “闽中桥梁甲天下”,洛阳桥引领泉州“造桥热”300年。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历代建桥275座,标明宋代建或修的106座。其中包括“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雄镇天南的顺济桥。

泉州顺济桥遗址。<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陈英杰 摄
泉州顺济桥遗址。中新社发 陈英杰 摄

  当年洛阳桥建成后,桥头“又造屋数百楹为民居”,如今繁衍为“列肆喧雷”的集镇。至今,洛阳桥还保存有不少珍贵文物,如宋代石塔、石将军、桥亭、摩崖石刻等。桥南有北宋年间建成的“蔡襄祠”,祠内和中亭保存着历代碑刻26通。桥北建有祭祀海神通远王的昭惠庙与纪念义波和尚的“真身庵”。

  202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决议认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其所包含的22个遗产点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洛阳桥与安平桥、顺济桥等共同连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线,在水陆复合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体现出官方主导、社会各界合力建造的大型交通设施对海洋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助力实现了独具特质的“生产——运输——贸易——管理”一体化港口城市。

  而今,看似平平无奇的一砖一石,还在默默诉说着洛阳桥近千年的岁月沧桑。潮声帆影,讲述的是泉州港梯航万国的历史故事;涨海听涛,印记的是洛阳桥东西文明的互动履痕。(完)

  受访者简介:

  陈鹏鹏,福建泉州人,曾任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泉州市考古队队长、文博研究馆员,泉州市人民政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顾问、华侨大学客座教授、《泉州市志》特约编辑。1990年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船到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等国考察。主编或参加编写《泉州文物手册》《泉州与台湾关系文物史迹》《李贽与东亚文化》《闽台文化大辞典》《泉州天后宫志》《泉州开元寺志》《泉州文广新志》等数十部。著有论文集《陈鹏鹏文史类稿》。2009年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责任编辑:王琴】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