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温州七都岛:“侨乡”的田野牧歌

2014年07月02日 10:26 来源:温州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

  自从去年初七都大桥通车后,去七都更方便,与此同时,七都便也成了“飞地”,大多的车辆从七都匆匆而过,就上了沈海高速。

  我这一次却把车停在了七都岛上,好好看一看岛上的村落,走一走岛内的田埂,望一望岛外的江水,再与村民聊一聊他们的生活与亲人在异国他乡的故事。

  七都,位于瓯江口区,四面临江,江面宽阔平缓,水路通达。自古以来,岛上居民就有水上谋生的传统,打渔、张虾、运沙、航海,成了他们的职业技能。陪同我的七都街道党群办干事娄胡剑说:七都历朝历代都有人从事渔业,最辉煌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七都公社成立了渔业队,给所属6个村分配名额,组建了一支60来人的捕捞队伍,经常下瓯江或远航东海打渔。而早在民国二三十年间,许多外国海轮从瓯江进入,一些渔民就开始去外轮上应聘佣人、水手等岗位,由此结识了“洋人”, 随海轮 “出走”,先去香港,然后移居美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地。早先出国的渔民还带出了一批亲人,就这样,孕育了七都岛的第一代侨民,也是七都人闯荡天下的开始。

  我们来到了上沙村,这个村480户人家,现住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约800人,村里的正劳力基本在国外,有5000多人。我们遇到了侨属黄包弟老人,他今年78岁,是村里的老党支部书记。他告诉我,他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现都在美国。大女儿黄小秋,1982年去了香港,在香港定居5年,后又到美国做起了小百货生意,创业还算顺利。儿子黄新华1983年到香港,1989年也去了美国,投靠大姐。后来,二女儿黄小敏、三女儿黄小梅都到了美国,二女儿开洗衣店,三女儿做皮包批发。这已经算是七都岛上的第三代侨民。黄包弟老人还清晰记得每一个子女离家的情景,他们与亲朋好友一一道别,含泪背起行李走出了家门。好在他们在国外有亲人关照,乡民也都注重地缘、同乡的情分,相互帮带。七都岛上3700户人家,户籍人口1.2万多,侨属占了近9000人,华侨达2.6万,90%以上的家庭都有直系亲属在国外。

  在上沙村,我还印证了两种说法,一是岛上一些不识字的老人,他们对欧元和美元的汇率相当熟悉,手头没有零钱,就拿欧元或美元去市场上兑换人民币。二是暑假比春节更热闹。我问黄包弟老人为什么?他说:春节期间那边生意忙,加上机票也贵,就尽量不回家。而暑假里,他们带孩子回来过夏令营,村里就热闹了。这些华侨远在他乡做着致富的梦,却难圆过年回家团聚的梦,身在他乡,只能默默地品尝乡愁的滋味。

  侨属们的心,也总被远在异国的亲人所牵挂,这几年世界风云变幻,有些地方出现不安定的局面,他们就担心亲人们的安全。但外面的精彩还是吸引着七都人。10年前,华侨集资在七都岛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这里的孩子,也可能是未来的移民。黄包弟老人告诉我,在七都,一般孩子读完小学,有了一定的中文基础,就要被国外的父母带走。孩子们的命运都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

  当然,也有七都人安心家乡的农事,过着没有牵挂的日子。上沙村的陈锦巧,就自称是一位“乐土”的农民。他留恋家乡,一直生活在七都,今年69岁了,家里有水田6亩,为滩涂泥地,土质肥沃,种水稻和荷花藕,日子也还富裕。只是怕台风,台风暴雨一来,水淹全岛,收成锐减。但他说,只要辛勤耕作,同样可以改变生活。七都岛现在还有农田6000亩,田野上的牧歌年复一年。我在七都岛看到成片成片的田地里,墨绿的庄稼,飞翔的白鹭,加上田埂上葱郁的树木,头顶蔚蓝的天空,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仿佛就是瓯江生生不息的象征。

  我还从七都街道了解到,七都大桥通车后,沈海高速又横跨岛屿,“四面临江”的七都,岛中有岛,湖中有湖,水网密集,有着难得的纯天然的人居环境,如今规划、定位为温州未来的城市“后花园”。岛上崛起一个个楼盘,“温州中心”已在七都岛西段岛头动工兴建,是集商务、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都市综合体,建成后将是温州市的新地标。

  撑船、打渔、航海、生存,这一切,链接出七都人对过往生活的记忆;商务、居住、度假、娱乐,这一切,链接出七都人对未来“生态水都”的向往。

【编辑:王盼盼】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