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通讯:广东惠州“中华儿女战斗队”爱国归侨故事

2014年07月26日 18:1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惠州7月26日电 题:广东惠州“中华儿女战斗队”爱国归侨的故事

  记者 宋秀杰

  在广东惠州市著名侨乡仲恺高新区潼侨镇流传着一支由17名爱国归侨组成的“中华儿女战斗队”的感人故事。从六十年代至今,他们在当地十分有影响和受尊敬。

  26日,丶记者见到了至今还生活在惠州市潼侨镇的4名“中华儿女战斗队”的队员陈锋、李向辉、温玉珍、谢红英,他们回忆起47年前的爱国情结,无不为之骄傲和自豪。

  爱国的热情把他们团结在一起

  据陈锋和李向辉介绍,“中华儿女战斗队”是由17名从印尼、缅甸回国的爱国归侨组成,并于1967年1月在广州三元里自发成立,其目的是一起“抱团”到惠州市潼湖华侨农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队员分别由刘向阳、陈锋、李向辉、温玉珍、谢红英,姚红光、庄立德、黄健华、杨国鸣、李厥宁、吴坚勇、赖玉婉、黄惠庄、黄延辉、陆丽卿、李美玉、林秀英等17人组成。

  同年1月29日,他们从广州出发来到了广东惠州市潼湖华侨农场(现为潼侨镇),成了第一批建设者。

  陈锋和李向辉回忆说,当时他们的爱国热情很高,还专门制作了一面“中华儿女战斗队”的红旗,是大家一起唱着革命歌曲从广州出发来到这里的。他们步行100多公里,不感觉到苦和累。他们来到潼侨镇后,无论是劳动,还是学习,都要高举着“中华儿女战斗队”的旗帜。从此,“中华儿女战斗队”就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

  时任潼湖华侨农场中学校长连锡和见证了这一支“队伍”和见证了他们来到这里的感人场面。他说,这17名“中华儿女战斗队”队员的思想觉悟高、文化程度高、工作热情高,他们不但是这里的“开荒牛”,而且还是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建设者。

  为祖国吃再多的苦都无怨无悔

  刘向阳、陈锋等17名“中华儿女战斗队”队员来到惠州市潼侨镇后,成为这里的第一批建设者与“开荒牛”。他们与后来分别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名归侨一起在这一片沼泽地上开拓了1000多亩水田、果园、茶园,为该镇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据了解,在他们来到这里之前,1966年,还有一位从菲律宾来的归侨,也是最早的一批建设者之一,至今当地政府还在寻找他的“下落”。

  当时,参加农场劳动强度最大的任务就是种田和开沟挖渠,一天劳动下来腰酸腿疼,吃不好,睡不香,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李向辉说,他们当时不后悔,现在更不后悔。

  一直到1978年,这17名“中华儿女战斗队”队员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才分开,陈锋留在当地担任了潼湖华侨农场中心小学的校长、李向辉成了一名全国的优秀教师,温玉珍、谢红英在该镇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其余的13名队员分别去了广州、香港、澳门等地。

  连锡和称,这17名归侨在这里吃了不少的苦,对这里的贡献最大。

  祖国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与支撑

  47年来,陈锋、李向辉等4人至今一直留在惠州工作和生活,现在他们都已经是近70岁或70岁以上的老人了。但他们一生值得回忆和留恋的、骄傲的就是“中华儿女战斗队”这个群体,盼望着再与其余13名队员有团聚的日子。

  陈锋、李向辉说,在这里,他们虽然吃了不少的苦,但他们无悔无怨。因为在他们身后有强大的祖国,生活上十分安定。

  据了解,原惠州市潼湖华侨农场,现已改制成为潼侨镇了,至今这里还有4000多名归侨。自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e是在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已经解决了500多户归侨的危房问题。目前,该镇正在打造科技金融新区,将带动更多的归侨致富。(完)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