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记者共赴云南畹町寻访南侨机工抗战故事


“在这里工作,每天能看到父亲的名字,我感到很欣慰。”南侨机工纪念碑管理所所长叶晓东指着碑文上父亲的名字对来自海峡两岸的记者说。
11日清晨,“追忆中国远征军”两岸媒体联合采访团抵达了瑞丽畹町。参观了位于这里的南侨机工纪念碑。叶晓东的父亲陈团圆是南洋华侨,1939年响应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号召从新加坡回国参加中缅公路的修筑,不幸于1944年被日军抓捕遇害。失去父亲那年叶晓东仅仅是个三个月大的婴儿。
叶晓东介绍:“当时修通了滇缅公路,可以运送物资。但是不比现在,几乎没有人会开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南亚各国的3200多名华人子弟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陈嘉庚的号召下,先后从各个地方回到祖国搞运输,负责汽车维修等,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纪念这段特殊的抗战历程,如今,一座巨大的南侨机工纪念碑已耸立在了畹町。纪念碑前,陈嘉庚先生的铜像遥望畹町桥与对岸的缅甸,诉说着一段激荡的岁月。
同日,两岸记者采访了在滇西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畹町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出海口,滇缅公路成了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援助中国战略物资的唯一陆上通道。这座十多米长、三米宽的钢制畹町桥就成为连通中缅两国的唯一通道,以及抗战物资的集散地。每天有成百上千辆军车从这里将物资运往内地,几十万中国远征军也是在此与祖国告别,深入缅北,义无反顾地投入境外战场保家卫国。
边警安全杰介绍,最早的畹町桥并不是这般模样。“最开始修建的时候是一座石拱桥,但被日军炸了,企图封锁中国。后来,在美国的帮助下,又修建了现在钢制的桥,采用当时非常先进的无缝焊接技术,最终打通了中缅通道,突破了日本的封锁。”
冒着雨,联合采访团的记者仍认真采访。一位台湾记者表示:“虽然我没有亲历,但通过现场参观和讲解,也能感受到远征军伟大的精神。”(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