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英华裔梅州发起山村英语夏令营 百年侨房成学堂

2014年08月13日 09:4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中外志愿者、乡村孩子组成了一个共同学习、生活的“国际大家庭”
中外志愿者、乡村孩子组成了一个共同学习、生活的“国际大家庭”
志愿者和大埔当地学生在夏令营课堂上

  8月8日,22位来自中国和英国的大学生志愿者与梅州大埔县320名中小学生,以一场联欢会结束近半个月的英语夏令营活动。这些志愿者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利兹大学、伯明翰大学和中国的中山大学。

  梅州大埔县是著名侨乡和文化之乡,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和现任总理李显龙、“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慈善家田家炳等名人皆出于此。

  偏于大埔一隅的西河镇北塘村,坐落着当时任马来西亚万裕兴公司总经理张韶光的故居“辅德堂”,因其后人15年前倡议的一项公益活动,让这座百年侨房闻名遐迩。这个由张韶光在英国的后裔发起的英语义教活动――“北塘计划中英英语夏令营”(下称北塘计划)始于2000年,由中国和英国大学生组成志愿者团队,每年暑假到北塘村免费为中小学生教授英语知识。除因2003年非典和2008年奥运会停办两年外,已经开展13届。

  山村朗朗英语声

  北塘村孩子们的英语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不比县城重点小学的成绩差,这也得益于10多年来在该村举办的英语夏令营。

  正值暑假期间,本该是校园最清静的时刻,但在大埔西河镇的红军小学,从早上7时许开始,三三两两的学生从四面八方涌来。一位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停在校园的门口。中年男子姓李,他专门送六年级的儿子来学习英语。

  “3年前儿子就报名参加了北塘计划英语夏令营,激发了他对英语的浓厚兴趣,连带其他功课也有进步。”“山村里难得有外面来的老师,更何况是英国的老师,英语标准就不用说了,还是免费的,机会很难得。”李先生告诉南方日报记者。

  15年来,北塘计划英语夏令营面向大埔县全县免费招生,并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活动的持久性,在当地学生和家长树立了很好的口碑,每年开营前吸引众多学生踊跃报名。红军小学校长张电昌说,本届夏令营有七八百名孩子争相报名。

  今年读高一的赖文灿是大埔县茶阳镇人,初中在大埔县虎山中学求学时,连续3年参加了北塘计划英语夏令营。如今,跟随家人到佛山读高中的他,暑假仍然坚持前来。“参加夏令营后,英语口语有了很大的进步,除了英语知识,老师们还会带给我们很多新鲜知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本届英语夏令营于7月27日开营,由中山大学、大埔县北塘红军小学和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利兹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主办,一共有22名来自布里斯托尔大学、利兹大学、伯明翰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志愿者参与。在为期近半个月的英语夏令营中,320名学生分成10个班级,志愿者分为10组,低年级学生由中山大学和英国的志愿者们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高年级的孩子则由英国志愿者们独自“操练”。

  张电昌自豪地说,“今年红军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全县的统考中英语平均分达94.9分,在全县名列前茅,这对于一个山村小学来说不容易。”

  中英温馨“一家人”

  随着北塘计划越来越受到当地的肯定,不少热心人士愿意赞助志愿者们的吃饭费用,但中山大学负责北塘计划的老师和志愿者们都不同意,他们认为自己出钱吃饭、计划开支、买菜做饭更符合义教的精神。

  在红军小学教学楼2楼的中英英语夏令营高年级课室,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Ellen和搭档―中山大学的杨丰源,正在组织学生们进行英语口语辩论赛,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娴熟的英语口语令人叹服,Ellen也忍不住频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们。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北塘计划,到目前虽才短短几天,我却喜欢上了这些孩子们。”Ellen说,这几天她被孩子们热爱英语的热情感染了,所以课后她常和其他志愿者讨论,如何才能更好与孩子们沟通、上课。

  下课时间到了。Ellen和伙伴们一同结伴回到了宿营地“辅德堂”,开始了夏令营的另一种生活,和伙伴们一起动手烧菜做饭。

  早餐时,中国孩子蒸包子、煮面条、煮粥,英国孩子做薄煎饼、水果沙拉;午餐米饭,各种菜式齐上阵。这就是中英大学生志愿者们夏令营期间的美食。

  “我们免费住在辅德堂,吃饭‘AA’制,由我们共同解决。”夏令营队长、中山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林惜君说,他们分成两组,自己买菜、清洗锅碗瓢盆,轮流做饭,和上课时一样,膳食时间场面总是热闹又温馨。

  中山大学带队老师徐运娟认为,烧菜做饭也是夏令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志愿者们借此互相增进了解,提高协作默契度,友谊迅速升温,短短几天,他们就相处得像老朋友般融洽,使上课效果一天比一天好。

  徐运娟介绍,为了尽可能地丰富志愿者的生活,在上课之余,每一年组织者会安排中英大学生到大埔的一些历史文化古迹、田园乡村参观游览,并举行一些小型联欢活动,如包饺子、唱歌等,增加中英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百年侨房变“学堂”

  1998年,张韶光的后裔张衍琳(Lisa)跟随她的父亲、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张明经回老家寻根,促成了北塘计划的诞生。

  中英志愿者们宿营的客家古民居“辅德堂”,为大埔籍人士、曾任马来西亚万裕兴公司总经理张韶光的故居,建于1910年。如今修葺一新、拥有100多个房间的“辅德堂”成北塘计划志愿者们的宿营地。

  红军小学校长张电昌是辅德堂的后人,他亲历了北塘计划的诞生和实施过程。

  据了解,1998年暑假期间,旅英第二代华裔、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张明经携妻女首次回到大埔西河镇北塘村祖籍寻根。返英后,张明经一家对故乡念念不忘,张明经希望将祖屋“辅德堂”改建成一家慈善医院,女儿张衍琳则提议,祖屋“辅德堂”和西河镇其他独特的民居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山村风景画,何不将祖屋修饰一下,组织英国同学到中国来,既可以探秘中华文明,又可以帮助山村的孩子学习英语。

  这个项目在张衍琳就读的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公布后,引发了很大反响。1999年张衍琳带着5位英国同学,专门到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做前期准备。张衍琳通过广州市外事办公室联系中山大学医学院,并通过中大学生会招募了一批医学生作为他们的翻译和教学搭档,自此中山大学成为活动的核心组织方之一。

  不久,由张衍琳发起和筹措首期经费,经广州市外事办公室批准和广东省外事办公室同意,由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医学院和中国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联合主办,在张衍琳祖籍地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和广东省内其他地方举办的暑期中小学生英语夏令营活动――北塘计划中英联合夏令营正式出炉。由于从英国来的支教队伍都居住在北塘村“辅德堂”,北塘计划也被命名为“辅德堂教学计划”。

  徐运娟介绍,中山大学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组织和举办,包括内容设计、教学安排等。目前,该项目被列入中山大学“实践育人精品项目”,获得经费支持,并且已经常态化,资助额度为每年1万元,2012年后增加到每年2万元。经费主要支持前期宣传、英国学生在广州的接待费,中山大学学生往返广州与大埔的路费,以及教具购买等。在中山大学的积极推动下,广州外事办将北塘计划列为广州与布里斯托尔市的友好交流项目。

  英语义教薪火传

  大埔县委、县政府和西河镇政府近年来参与北塘计划的热情也不断高涨,专门开通了县城到北塘的公交线路,方便学生往来。正是这样的一个大氛围,让北塘计划得以薪火相传,越办越有声色。

  在今年的英语夏令营志愿者中,有一张脸孔略显稚嫩,她就是大埔今年的高考生19岁的罗媛,在今年高考中,她以英语123分、总分624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山大学录取。曾经连续数年参加北塘计划的她,在获悉已成为了中山大学的一员后,千方百计加入了志愿者团队。

  “在中学时期参加了好几届英语夏令营,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一直很喜欢前来支教的志愿者们,期待着有一天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罗媛说。

  为北塘计划当了多年志愿者的退休老人刘振勇、杨慰心夫妇,今年因为年事已高身体不适,无法亲临现场,但他的孙子刘子敬接过了接力棒。像罗媛、刘子敬这样的接班人还有许多,其中就包括张电昌刚刚考上大学的女儿张瑜。

  “正因为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北塘计划才得以顺利的开展。”张电昌说。而他从15年前开始,一年都没有落下。

  在广东省民政厅救灾物资中心副主任李建辉看来,北塘计划之所以可以持续15年甚至更久,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在中英都有一帮热心善事的人士;二是有中山大学作为对接单位;三是有越来越多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加入,助推北塘计划顺利开展;四是当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北塘计划也开始上升为一个政府行为。

  “我刚到北塘时,志愿者们住在老宅子里,条件很简陋,睡的是地铺,连厕所都还是茅房。”与北塘计划结缘后,李建辉成了北塘计划的一个重要协调者,而她也通过自己的个人能力,吸引了温州、广州等地的10多个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成为北塘计划重要的助推者。

  近年来,李建辉组织爱心企业和个人在北塘村投入50多万元,为红军小学添置了新课桌、在每个班级设立了图书角,在辅德堂修建了厕所,修缮了部分房间,添置了床铺、被子、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等物品,极大改善了志愿者住宿和生活条件。

  北塘村志愿者、退休医生杨佐君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大埔乡亲的支持是北塘计划长盛不衰的前提。2001年至2004年,为解决夏令营的实际困难,华侨杨国潘、杨佐富、杨佐总分别捐款4000元、8396元和2000元。2013年杨佐富捐款11360元购置3套电热水器、饮水器、微波炉等改善营地生活条件。70多岁高龄的刘振勇伉俪,多年来一直积极奔走,发动热心人士为夏令营捐款捐物。(柯鸿海 林旭娜 唐林珍 丘佳纳 郎国华 金强)

【编辑:刘文晨】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