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忆阵亡战友 呼吁国庆勿忘祭先烈(图)

今年是南侨机工回国抗战75周年。75年前,在祖国西南边陲一条生死运输线上,3200余名爱国归侨冒着生命危险,为支援祖国抗战抢运物资。他们当中,有1000余人长眠于这片红土地上,从此没能再回到亲人身边。在9月30日我国首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得知,尚有两名"南侨机工"生活在我市,其中一位头脑清醒的幸存者,给记者讲述了这段非比寻常的历史,讲述了牺牲在这条特殊战线上的华侨英烈的故事。
“再会吧南洋,你不见尸横的长白山,血流的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时隔70多年,再次听到这首熟悉的《告别南洋》,家住小店区、今年90岁的苏荣禄老人仍然会红了眼眶,眼角泛起点点泪光。
告别亲人回国抗战
昆明,抗战初期滇缅公路的起点。南侨机工,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抗战群体,苏老就是其中一员。1939年,3200多名华侨响应南洋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号召,分期分批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回国参加抗战,“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扛枪上战场打鬼子,而是要利用手中的驾驶本领和维修技术,帮助抢运抗战所需物资。”随着时光慢慢流淌,已经在太原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苏荣禄老人回想这段岁月,声音平静得就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当时,他们当中许多人就是唱着《告别南洋》离开亲人回到祖国的。为了避免家人拖累,他们有的偷偷出走,有的更名改姓,有的甚至女扮男装,一心只想着为受辱的祖国出力!”陪记者到苏荣禄老人家中采访的原省外事侨务办主任林卫国补充。
方向盘就是武器
苏老家位于一幢普通居民楼内,家居陈设极其简单,只有挂满墙壁的相片,能透露出老人一生的不同凡响。
采访前,记者提前做功课了解到,抗战初期,日本企图切断我国同外界联系的通道,对华实行全面封锁,滇缅公路就是在沿海港口均已沦陷的情况下,由云南当地军民用8个月时间抢修出来的唯一国际通道。当时,陈嘉庚先生率领南侨总会筹集到的物资以及国外援助的大量抗战物资,都是通过这条生命线运抵国内的。在那个年代,汽车在中国还很少见,熟练的汽车司机和机修技工就更为稀缺,苏荣禄他们凭借在国外生活掌握的驾驶、维修技术,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分配、编队,参加到了抗战物资运输工作中。对他们而言,主战场在滇缅公路上,武器就是手中的方向盘。
战友就倒在身边
提起这条在老人一生经历中留下浓重一笔的滇缅公路,老人至今记忆犹新:路实在太难走了!这条路上除了悬崖陡坡、泥泞急流,驾驶员还要随时提防日军的空中轰炸。在一次执行运输任务途中,苏荣禄所在车队就先后有七八位同事在日机轰炸中牺牲,一名遇难者的尸体就倒在他身边。那次遇袭,他失去了一位最亲密的战友,但运输工作不能中断。“轰炸过后,我就挤在被砸塌顶棚的驾驶室内,弯腰低头艰难驾驶,冒着危险继续前行。”苏荣禄说。
一公里路一名英魂
近几年,在云南当地政府关注下,一些政府机构和民间人士,开始着手挖掘整理南侨机工归国抗战的史实,苏荣禄和战友们的英雄事迹也渐渐为人知晓。从新加坡回国,到当上“华侨运输先锋第一大队”年龄最小的学徒工,再到独立驾驶美国产道奇车奔波在抗战运输前线上,他的这些经历此前除了家人,几乎鲜为外人所知。
记者了解到,如今全国健在的南侨机工已不足15位,其中在我市生活的共有两人,苏荣禄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滇缅公路被毁后,我们当中有三分之一复员返回侨居地,有三分之一留在国内,还有三分之一早已长眠在祖国的红土地上。平均每公里,都有一名战友的英魂。”苏荣禄回忆说。“国庆勿忘祭先烈,在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请让我为战友和烈士们敬一个军礼!”采访结束时,苏荣禄老人缓缓举起右手,靠近额边……(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