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华侨农场扶持归难侨发展生产 拓宽就业渠道
中国侨网澄迈10月21日电 据海南澄迈华侨农场消息,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华侨外事工委调研组日前赴澄迈华侨农场,开展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情况调研。
澄迈华侨农场创建于1978年,总人口19037人,其中归难侨及其子女1478人,职工总人数5736人。
1982年将澄迈县原大丰、白莲、美亭等的9个大队45个自然村并入华侨农场,成为全国84家华侨农场中并入农村最多的农场之一。1988年海南建省后,该场由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管理,2002年7月划归澄迈县管理,经省政府批准,于2008年4月29日挂牌成立大丰镇,保留华侨农场牌子,实行一套牌子两套牌子的管理体制,体制进一步得到理顺。
自划归澄迈县管理以来,澄迈县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改革要求,积极推进农场的改革和发展,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该场(镇)全面倾斜,给予特殊的关心和扶持。2013年,全场生产总值达3.36亿元。
2002年7月以来,澄迈县委、县政府积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先后共投入资金约1.2亿元,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率先在全县实施“8+2”民生工程,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电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建设等8个方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和农民增收工程、以文明生态村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工程。
此外,扶持归难侨发展生产,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年轻且具有一定文化技术的人员外出务工,创收打工经济。2013年实现劳务输出1250人,其中归难侨子女156人。为提高职工群众生产发展力,加大对职工群众的扶持,推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补贴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