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广西开展棚户区危房改造 助6000户归侨迁新居

2014年10月22日 09:47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曾经是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棚户区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2011年以来,开发区大力推进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6000户归侨职工告别偏远低矮的房屋,在宽敞通透的新居里乐享城市配套生活的便利。

  让归侨“拎包入住”

  “装修,我没掏一分钱,全是开发区统一安排好的。我只添了些简单家具就直接住进来了,现在住得很舒心,做梦都在笑。”笑不拢嘴的越南归侨郑通成,是享受开发区棚户区改造政策的住户之一。去年11月,郑通成一家三口住进了开发区华侨城一期一户三居室。

  据了解,在开发区华侨农场职工中,老龄华侨占多数,子女普遍不在身边,自主装修难度大。为此,开发区统一对新居进行免费装修,职工只需添置些简单家具即可“拎包入住”。

  开发区位于南宁市北郊,人口近6万人,其中归侨侨眷近7000人,原来是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之一。开发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南宁市重点建设的工业园区,也是自治区政府重点支持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11个重点产业园区之一。

  然而,过去这里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十分艰苦。由于上世纪60年代地方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归国华侨职工分配到的房屋多为杂乱低矮的砖瓦房,配套设施差。2011年,开发区摸底调查发现,共有6000余户群众居住在棚户区内,危旧房连片、居住密度大、区域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过大规模的改造建设,目前开发区已完成2968套棚户区改造任务。

  “以房换房”减轻住户负担

  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加快拆迁进度,开发区采取“以房换房”的模式,按照合法建筑面积1∶1的比例进行无偿置换,原建筑面积不足45平方米的按45平方米无偿补足。按照规定,安置人均最低面积为20平方米,最高面积为40平方米。原住房面积人均低于20平方米的,按照人均20平方米建筑面积补足,补足部分建筑面积无需补交房款;原住房面积人均高于40平方米的,按人均40平方米给予无偿置换。

  “以前的住房条件艰苦,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在华侨城一期16号楼1单元,70多岁的印尼归侨陈金安,环顾刚入住不到一年的新居无比感慨。陈金安上世纪60年代回国工作,一直住在农场分配的60余平方米低矮砖瓦房中,一家10口住了几十年。如今,110平方米的新居采光通透,齐全的设备、美观大方的装修,让新居显得格外温馨舒适。

  华侨城一期小区配套设施完善,24小时值班的保安和现代化的门禁系统让小区安全得到保障,双电梯的设置大大方便了腿脚不便的老年居民。

  同步推进“造城运动”

  为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开发区还实施了非归侨危旧房改造,总任务量3033套,分2012年、2013年两年建设。通过市场购置商品房、集中新建安置房,目前已筹集房屋3043套。

  据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胡志崇介绍,开发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设6011套、7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安置房,2829套、11万平方米公租房,942套、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基本解决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

  与此同时,开发区大力推进“造城运动”及“再造乡村运动”,进一步完善旧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先后完善了大帽山公园、城市广场、供水管网、干道绿化亮化、商贸服务、休闲娱乐以及教育卫生等城市配套设施,基本完成了南宁二中东盟中学、二小、二幼等标准化主体工程建设。如今,居民们只需花上两块钱,就可以乘坐公交车直达武鸣县城,交通十分便利。

  经过紧锣密鼓的建设,一座集现代服务、商贸居住、休闲旅游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南宁市北郊以工业产业为支撑的生态卫星新城”正初见风貌,生活在这里的归国华侨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黄剑铃)

【责任编辑:王海波】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