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十年观察:广东江门侨乡文化是名副其实的主角

2014年12月19日 09:5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最重要的软实力。(广东)江门拥有一张全国独一无二的靓丽名片——“中国第一侨乡”,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一直以来,文化建设是提高江门软实力、打造城市名片的重心。

  “根植侨乡,放眼四方”,《江门观察》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侨乡文化的挖掘、传播、利用、保护,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深入报道侨乡文化这座丰富的宝藏。

  十年观察,侨乡文化始终是名副其实的主角,甘为城市经济繁荣、民生发展等“作嫁衣”,以其特有的魅力打造城市形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深挖历史▶▷

  笔尖细腻,触及每个历史文化角落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命脉和坚实根基。五邑地区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浩大,然而,这些曾经的历史“明珠”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暗淡,逐渐被世人遗忘。作为一份有责任感的报纸,《江门观察》自开版以来,始终不遗余力深入挖掘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这些曾经被世人所遗忘的“明珠”重新出现在市民的视野,唤醒江门市民曾经的文化记忆,把文化火炬传承给下一代,更把当地的特色文化向外推广,扩大影响力。

  《江门观察》于2004年12月28日开版,2005年可谓在江门闯关的一年。《两百年前,这里曾有千万客家人》(2005年4月26日)、《冯如,不能淹没的记忆》(2005年11月8日)、《血战7昼夜击败15鬼子——新会基北村有一段光荣抗战史,村民筹资兴建公园纪念先烈》(2005年9月6日)等多篇报道,聚焦五邑地区历史文化,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成为五邑文化传播阵地上的佼佼者。

  2006年,《江门观察》再接再厉,开辟《五邑·印象专栏》,《走进骑在“马背”上的功名之乡,探秘恩平歇马人育才之道——“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影像中的长堤今昔》《骑楼上传来阵阵历史清香》《“龙元素”中华情》《“墟”起“墟”落》《公坑寺,古寺幽山传说多》《葵乡葵艺葵情》等系列报道充分挖掘五邑“特色文化”,不乏奇闻轶事,为江门老百姓打造了一次奇妙的文化之旅,笔尖伸及五邑地区每个蕴藏着历史文化的角落,一颗颗昨日的文化之星再次成为市民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2008年,我们继续把这种寻根问底的精神“发扬光大”,3月21日开辟《寻综访邑》栏目,跟随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人士深入五邑各地,造访鹤山古劳百年制酱工艺、玉桥庆神民俗、恩平举人村、开平百年狮鼓老店、台山汶村庙会等。7期栏目,7篇报道,充分展示五邑历史文化遗产的现状,探讨在新环境新标准下,传统文化、习俗应该如何重焕活力,唤起五邑人曾经的文化记忆。

  2011年6月17日,值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江门观察》连续推出十一期《红色之旅·革命遗址》系列报道,走访了中山纪念堂、东湖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江门和平解放谈判旧址等16处散落五邑地区各角落的革命遗址,重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最后一期《江门革命遗址珠三角最多 要把红色旅游当成一个产业来发展》还就革命史迹开发旅游相结合进行探讨,为江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指明道路。

  十年来,无论历史文化遗产、民风民俗、红色文化遗产,还是华侨文化,始终有我们不余遗力挖掘的身影,我们不是文化的生产者,但我们致力于历史文化的传播,把祖先的“好东西”传递下去。

  重大策划▶▷

  影响广泛,侨批报道获中国新闻奖

  “高度决定影响力”,重大策划报道是《江门观察》影响力的具体体现。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五邑侨乡散落着丰富的新旧兼容、中西融合的特殊形态,其中,开平碉楼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一直关注着侨乡碉楼文化:2005年9月27日《开平碉楼:5年7000万申遗路》,回顾了过去5年,开平碉楼申遗道路以及各界作出的努力;2006年4月4日《“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倒计时》,报道了当时开平碉楼申遗进程与遇到的资金缺口困难……过去10年,《江门观察》推出关于开平碉楼的大型策划10余次,申遗动态报道不计其数。足够的笔墨,足够的影响力。2007年6月28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一锤定音, 开平碉楼申遗成功。

  2012年5月,广东省与福建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五邑银信成为广东首个世 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项目。同年11月,本报继续关注其动态,当时侨批以“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为名正式申报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1月13日,结合民间银信文书的开发与保护的研讨会的契机,本报推出重大策划“关注侨批申遗”,其中,《五邑银信:江门的,广东的,世界的》,揭示银信“养在深闺无人知”的 现状,介绍五邑侨批鲜为人知的一面;《收藏家追捧侨批文物》,关注侨批民间收藏者的故事,以一张清朝侨批的“涨价史”呈现侨批的身价增长,反映侨批的重要性以及民间收藏家对传承和传播侨批的贡献。2013年6月19日,“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本报“关注侨批申遗”报道作者参与南方日报主报重要报道《广东十六万件侨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跨国两地书镌刻侨史记忆(文字调查性报道)》(作者:林旭娜、詹雨鑫、潘伟珊),在侨批申报“世遗”成功的两天后,全面、深入、专业地对侨批“申遗”成功进行重大报道,2014年该报道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二等奖,文化播报的影响力功不可没。

  2012年9月25日我们推出重磅独家——侨圩专题特别策划《遇见侨圩》,深入台山侨圩实地走访,浓墨重彩展现侨圩的历史故事,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最后采访多位专家,探讨“侨圩离‘申遗’有多远?”话题,继续为江门历史文化遗产申遗出谋划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同年11月,中国首届广侨文化研讨会在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台山召开。研讨会上,《遇见侨圩》受到专家们一致好评,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表示,“目前为止,《江门观察》的特刊是侨圩报道中做得最全面、最好的”。

  大胆提问▶▷

  寻根究底,为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十年来,我们不仅在深挖、传播侨乡文化上“不遗余力”,近几年,我们的笔风也有所侧重,笔墨更多关注如何开发利用地域文化来拉动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对于现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现状,我们大胆提出问题,勇于质疑发展弊端,出谋划策。

  2005年4月5日《商业老街定位两难》把目光投向常安路和长堤街风貌街,如何激发市场活力;2008年推出情系五邑蔡李佛专题,《政府将花大力气扭转蔡李佛文化发展不均衡状况 蔡李佛要“墙里墙外一样香”》《同门联手大力弘扬蔡李佛拳》等报道探讨蔡李佛文化当下如何发展……如果说这只是《江门观察》为当地文化应用“发出声音”的开端的话,那么最近几年可谓笔墨深重。

  2012年8月28日《江门古玩市场要不要大卖场?》一文,记者进行了深入走访曾经走在珠三角前列的江门古玩市场,如今又是何种境况?2013年1月8日《长堤历史街区改造升级路在何方?》、2014年1月21日《“蓬江上河图”再现十里繁华长街》专题策划多方采访,热议“蓬江上河图”如何复兴话题; 2014年4月22日《赤坎古镇,何时热起来?》,《一代宗师》从热映到横扫大奖,“开平元素”并没有随之大红大紫,探讨如何利用影视大片,催旺开平旅游……或与旅游结合,或从文化产业发展思考,尽我们所能,让文化利用话题热起 来,从而获得更多市民关注。

  在为文化遗产的现今利用建言献策外,我们还不忘媒体的高度责任感,也积极充当文化“保卫战士”。 2012年8月7日《48处文物保护单位将划定保护范围》、2013年5月21日《良溪古村古建筑受损被盗严重》、2014年5月27日《遗址正名遭遇尴尬》等报道从文化保护角度立题,客观公正,意义深远。

  十年风雨,我们一直与侨乡文化相守相望,未来,我们也希望与这座城市的精神文化高地的瞭望者,用远见和坚守,一起塑造这座城市的文化态度、文化底蕴,还有文化志向。(甘雁娜)

【责任编辑:王海波】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