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侨批流传93年后与写信人之子相逢 今成家教素材

2014年12月22日 08:54   来源:梅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张庆培拿着放大镜阅读93年前其父张葆琮的信件。(《梅州日报》/曾秋玲 摄)
    张庆培拿着放大镜阅读93年前其父张葆琮的信件。(《梅州日报》/曾秋玲 摄)
中国侨网张葆琮从印尼爪哇寄回中国梅县张坤贤收阅的侨批封信原件,并附鼓励宗兄读书的“壮志歌”。(《梅州日报》/曾秋玲 摄)
    张葆琮从印尼爪哇寄回中国梅县张坤贤收阅的侨批封信原件,并附鼓励宗兄读书的“壮志歌”。(《梅州日报》/曾秋玲 摄)

  日前,记者接到(广东省梅州市)东山中学退休教师张庆培的电话,说本栏11月23日所刊《梅州侨批 世界记忆》中关于“侨批表现‘兄弟情’”的内容,所述正是其父张葆琮从印尼写信回乡并附《壮志歌》鼓励张坤贤认真读书一事,希望能联系藏家复印或翻拍侨批内容,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

  记者向83岁的张庆培老师及其90岁的堂姐张奎凤了解到:张葆琮(1902年出生)是张家围人,其信中所称“吾亲爱之弟”张坤贤为其对门邻居、同族兄弟,年龄相仿,“可能还是同学”。据了解,张葆琮的祖父张思敬(字简堂)18岁中举人;张葆琮有一兄一妹,其兄叫张葆鑫(又名张简孙)是国民党中将,曾任国民党政府梅县县长,解放前只身赴台。张葆琮曾到爪哇(印尼)中华学校教书,但回乡结婚后再未出洋,曾任国民党中校、政府文职人员,颇有文才,著有《万隆之梦》、《著述与闲谈》、《西爪集》、《拉缆的船夫》等书籍,笔名张亚珠;于1961年去世。

  此信写于民国十年即1921年。从信中看,应是张坤贤因“入省不得志”欲弃文从商,去信给远在印尼的发小吐苦水及征求意见。而张葆琮回信说:“吾弟此次入省不得志,虽属可惜,惟年纪尚幼,来日方长,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所望,于弟也细思此次失败之原因,于筹备不早所致。则此后进行计划万不可延迟,明年决定进何学校,用费若干,皆当今年一一准备妥当,庶不致再遭第二次失败,而耗费宝贵之光阴,以磋锐志……”“弟处今境,遇当勇往直前,万不可中止及退步,弟倘从商业,具不把十年中之光阴、金钱、学问完全抛却?且商界未定致富,从富又何益?此所以不可退步也……”不支持张坤贤从商而极力勉励他读书出身。

  张坤贤是否采纳建议进行第二次“入省”?不得而知。不过,据张奎凤回忆,张坤贤后来到上海做生意,还回乡做了屋;张坤贤有两子,一子在上海,一子在汕头。她对张葆琮与张坤贤之间的交往并不清楚,但两人的后辈甚少联系。张葆琮及其后人显然深受家风家训之熏陶:张葆琮的大儿子张庆培18岁从教,二儿子张庆今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张庆培夫妻、张庆今夫妻都是教师……

  “男儿志大姓名留世界……”张庆培认为,其父张葆琮所写信件及所附《壮志歌》,充分体现了立志、爱国、奋发有为、崇文重教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真诚待人的优秀品质,对后人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曾秋玲)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