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高规格建设华侨试验区 冀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日,汕头市与中信集团携手推动粤东新型城镇化合作翻开新一页。汕头海湾隧道启动暨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工程结构封顶仪式在中信滨海新城工地现场和海湾隧道南岸举行,这是中国(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中信滨海新城项目是汕头市与中信集团合作推动的特大规模城市综合开发运营项目,也是政企合作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PPP模式的创新实践。其中,汕头海湾隧道和潮汕历史博览中心是中信滨海新城项目的重点工程,也是华侨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表示,国务院批准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把汕头未来发展再一次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汕头海湾隧道和潮汕历史博览中心正是汕头华侨文化经济合作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弘扬“敢闯敢冒”的特区精神,坚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高规格、高起点推进华侨试验区各项建设,充分发挥华侨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打造汕头经济特区升级版。
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炯表示,中信集团作为央企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全国最大金融服务与实业投资并举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与汕头市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金融、地产、基础设施等多个产业领域有着广泛的投资,长期参与汕头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信证券、中信银行等金融子公司陆续设立分支机构。接下来,将以中信滨海新城项目为载体,与汕头市携手共建更加广阔的合作舞台,共同探索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带来的新机遇,为汕头乃至整个粤东区域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作出新贡献。
海湾隧道
拉近华侨试验区两大新城
作为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一部分的汕头海湾隧道项目于2015年2月2日正式启动建设。汕头海湾隧道是中国内地管径最大的盾构法过海隧道之一,承担着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城市功能升级的重要作用,海湾隧道建成通车后,将为汕头南北两岸开辟新的过海通道。
汕头市海湾隧道位于海湾大桥与礐石大桥之间汕头内海湾,由海底隧道、南滨南路立交及北岸接线工程组成。北岸起点位于龙湖区天山南路与金砂东路平交口,南岸终点位于虎头山山脚,全长6.68公里,其中隧道部分5.3公里,向北与国道324线、汕汾高速、汕揭梅高速相连,向南与深汕高速、汕普高速相连。
虽然汕头已拥有海湾大桥等过海通道,但汕头湾南北两岸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仍未缩短,过海交通的瓶颈仍未能有效解决。海湾隧道项目是《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汕头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30)》中提及的贯穿全市南北6个区重要干线通道汕北、汕南大道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汕头市快速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建成以后,为市民出行提供多种通道选择,使城区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和便捷,大大减少出行距离和时间。该隧道实现汕头华侨试验区起步区中信滨海新城与珠港新城的交通联系和经济交流,成为汕头市重大交通民生工程。
汕头海湾隧道工程是汕头市和中信滨海新城项目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这一项目经批复投资估算达57.06亿元,几乎是刚刚落成的汕头南澳大桥的投资总额的3倍,建设总工期则长达四年半左右。2012年6月,经汕头市政府授权,中信地产与汕头濠江区政府签署了政企合作的PPP协议,两年多以来,海湾隧道项目稳步推进。
据中信地产副总裁林竹介绍,2014年2月,汕头海湾隧道完成了初步设计招标。2014年4月至10月,海湾隧道有序开展并完成了海湾隧道建设所必需解决的隧道抗震、消防减灾、结构耐久性等十二个技术、基础专题的研究论证工作。同时在设计当中积极消化并吸收研究成果,稳定固化工程建设的边界条件,优化调整工程的线路位置和隧道埋深以及比选确定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方案。
2014年7月1日,海湾隧道完成了总体设计。8月15日完成了初测、初勘外业验收。11月5日顺利通过了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的初步设计专家评审。12月25日取得广东省发改委关于工程投资规模调整的批复。2015年1月5日取得广东省交通厅关于工程初步设计的正式批复。至此,标志着海湾隧道工程具备了全面开工建设的条件。海湾隧道南岸围堰工程的监理、施工招标依法依规于2015年1月21日公开招标,预计于2月12日开标,春节后正式开始施工建设。
海湾隧道工程由海底隧道、南滨南路立交及北岸接线工程组成,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为60公里,隧道由双孔圆管组成,直径14.5米,每孔分三层,上层是排烟通道,中间是行车通道、下层是人员疏散通道。据苏埃通道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孔少波介绍,隧道工程将采用盾构法施工,由两台泥水平衡盾构机在地层中掘进,在盾构机壳体内进行衬砌拼装,再由千斤顶顶进,如此循环,向前延伸。盾构机可集隧道掘进、泥土运输、管片拼装等为一体,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施工安全、不妨碍通航、不受气候影响等优点。
“汕头海湾隧道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技术难度极高,是目前国内外综合难度最大的大直径盾构法海底隧道。”中信地产副总裁林竹说。据悉,汕头海湾隧道盾构隧道部分长约3公里,且地质条件复杂,既有流塑状淤泥,更有花岗岩基岩及花岗岩球状风化体,岩石强度最高达到200MPa,工程所面临的技术难度和施工风险在目前地下工程领域极具挑战,工程的成功实施将极大地推动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和机械装备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