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名华侨"两会"建言 广东建设"海丝"多打"侨牌"
继去年首次邀请华侨列席省人大会议后,今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再次邀请17名华侨列席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10日,大会召开华侨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17名华侨举手“抢麦”,争相发言,在法治社会建设、科技创新、经贸合作等方面发表意见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于蓝、副省长招玉芳出席座谈会,听取华侨对广东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招玉芳介绍了广东省省情及侨务方面的情况。她说,广东依法护侨助侨,将切实维护广大侨胞合法权益作为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十年来出台了12项涉侨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21个涉侨的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开展华侨权益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并着手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侨捐项目的监督管理制度,目前正在进行相关调研工作,此制度有望于今年内出台。
雷于蓝强调,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华侨意见建议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工作流程,明确办理单位,制定落实方案,各办理单位要根据自身职能认真研究,充分采纳华侨意见建议,加大办理工作力度,指定专门部门对各办理单位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和督办,并将办理意见及时反馈给列席华侨,通过列席华侨建议的办理,进一步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海上丝路
要经济互联也要文化互通
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广东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争当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排头兵作出规划部署。
来自阿联酋的陈启雄认为,建设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加强广东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互联互通,还应该包括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建议依靠当地华侨多年经营的优势,依托迪拜在中东地区的中心位置,在迪拜设立“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分拨中心”。
来自南非的黄宝烈表示,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历史新时期,广东应进一步提升与世界的互联互通,积极与其他国家经济和文化融合,建议中国企业要牢把质量关。
来自柬埔寨的蔡坚毅说,目前,产业转移主要是祖国的内陆等欠发达省份,广东可借助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加快速度向东盟国家进行产业转移。
“应广泛开展经济交流活动,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有目的组织开展交流活动。”来自美国的邓作列建议。同样来自美国的陈建平说,建议政府部门在念祖爱乡的“祖”字上做好文章,以此来编织纽带,凝聚侨心,光大传统。
自贸区建设
加强自贸区政策宣传解读
2015年,广东将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来自加拿大的王文康建议,更好地利用推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每年开展一系列培训、讲座、经贸洽谈活动,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促使广东企业与外企更深入了解相关政策,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推动更好地“走出去”与“引进来”。
“建议广东加快推进外经贸领域电子商务应用工作,鼓励企业开展网上进出口贸易。”来自巴西的黄伟政说,应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度开拓出口市场,要依靠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新服务巩固并深度开发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
来自哥斯达黎加的甄伟森说,随着国内各地经济发展,侨胞回国内订购商品已有多种选择,不再局限于广东省内。华侨能起沟通广东与海外的桥梁作用,一是订购商品到居住国销售,二是回广东投资创业。
来自澳大利亚的刘军建议,广东应有针对性进行一些宣传推广广东旅游的活动,提升广东“活力商都”、“美食天堂”、“黄金海岸”以及“岭南文化”的知名度。
来自意大利的陈正溪认为,广东应落实和完善稳定出口的各项政策,加大财税、信保和金融扶持力度,推动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同时,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度拓展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南美、俄罗斯、非洲、印度等新兴市场。
在如何帮助和促进当地中小企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上,来自新加坡的孙建平建议,政府可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一系列培训、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理解并积极应用政府的扶持政策,通过奖励和惩罚制度促进中小型企业更快地利用政府的扶持资源健康发展并融入市场,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源,尽可能为外地流入的人力资源提供服务。
社会建设
在学校增设社会服务科目
来自澳大利亚的陈静愉去年受邀列席省人大会议,她提出的“在电话热线服务中设立英文专线”的建议已被广州市采纳。
今年,陈静愉再次列席省人大会议,并带来了几千字的建议,提出广东应建设诚信大省、法治大省、经济民生幸福大省。她提出,政府要有分级责任,要提高治理效率和专业性,把职能分流一部分给专业性的管理公司。专业公司对城镇的有序发展、规模控制、风险规避、社会资源消耗等提出专业意见,政府管理层根据专业意见实施管理。
来自泰国的吴炳平建议,应进一步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提高公民素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服务。
“建议从初中开始,在学校的常规教育课程中,增设社会服务科目。”来自美国的赵正说,应在学生读中学及大学期间,将对社会义务服务时间作为课程考核学分,学生可在指定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做公共服务工作,更直观地对他们进行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的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有序的成长。
来自英国的陈曙光还提出,政府应逐步改善提高临终关怀服务,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而临终关怀也是养老事业里最后一个环节。如何让一个人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在养老服务没有发展完善的时候,应该有一定的投入或政策倾斜。
来自加拿大的冯汝洁建议,应加大涉侨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依法护侨意识,完善涉侨法规政策,不能把侨务工作理解为只是侨办侨联的工作。来自巴西的许柏耀则建议,大力支持江门加强侨务大市建设,打造高层次侨务活动品牌。(辛均庆 任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