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致力民俗传承 福建三明三元区义工被称“活化石”

2015年03月03日 10:46   来源:三明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2月15日,由(福建省)三明市非遗学会三元分会会员邓衍益编辑的《垂裕祠保护之路》正式出版发行,此次共发行3000册。该书收集整理了岩前忠山十八寨垂裕祠的史话、保护纪实和部分风采人物,为保护好这块完整的文化遗产园地提供依据。

  三明市非遗学会三元分会有一批义工,他们致力于三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被人们戏称做三元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林正棠:三元《龙船歌》传承人

  “后门杉树几千年,请得鲁班来造船,造得船来水上走,划船弟子保安康……”林正棠一提起《龙船歌》,忍不住就自己唱了起来。

  据林正棠介绍,三元《龙船歌》有一百多首,是中原文化与本地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现流行范围在三明市三元区、梅列区及周边乡镇一带。他记得年少时,每到端午节前夕,城关沙溪河畔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太保庙便热闹起来,人们都会涌到太保庙里练习和咏唱《龙船歌》,以便在赛龙舟时咏唱。林正棠七八岁时,就能独自咏唱《龙船歌》。

  “我是受到别人的刺激,才下决心来收集和整理《龙船歌》的。”林正棠笑着说。他回忆,一次私人聚会,有人说三元怎么就没人出来整理《龙船歌》这么好的东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2007年,林正棠退休后,有了闲暇时间,立即组织民俗爱好者无偿地投入到三元城关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修编工作。

  首先便是筹办三元民俗文化理事会,收集整理和传唱《龙船歌》,于2009年端午编印成册,然后组织爱好者练习和传唱,目前已发展能传唱的队伍30多人。为了能让这份珍贵遗产传承下去,林正棠还积极为《龙船歌》申遗,2010年《龙船歌》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式申报省级非遗。

  近几年,林正棠和民俗理事会成员还一起修编了反映三元城关历史风土民情的《重迁庙记》《三元城关太保庙史略》《三元城关厝宅简略》《三元古代历史人物简录》《三元城关各姓氏祖祠分布史况》、《独具特色的大米加工——船礁》等资料,为三元民间文化留下宝贵史料。

  “百阶冢”的守护者王本增

  三元区岩前镇的古陵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是闽王王审知第十世孙王九三的陵墓,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坟冢秘依皇陵式仿制,墓砌阶梯共百级,以达登极的理想,故名“百阶冢”。

  说起“百阶冢”,王本增介绍说,岩前村有村民2400多名,一半以上都姓王。村里有一座杂草丛生的陵园叫“百阶冢”,而为什么叫“百阶冢”,究竟有多大却不清楚。只是族谱记载,陵园的主人是闽王王审知的第十世孙王九三,每年都有王氏后裔来此祭扫。

  2007年9月22日,中秋祭扫临近,时任岩前镇岩前村支部书记王本增带了几个人到祖墓劈草,并用挖掘机对陵园淤土进行清理,不料竟从地底下挖出了一铲的青砖。王本增不敢大意,马上让挖掘机停下,叫了三个工人用锄头往下轻轻挖掘。翻开五十多厘米厚的土层,意想不到的是,从挖出青砖的现场到山坳出口处纵向一百多米的狭长地带都有竖铺青砖!后经证实,这条铺有青砖的小路就是陵墓的“神道”。

  王本增等人第一时间通知了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专家,专家带领工人沿着神道连续清理了5天,渐渐揭开了古墓的神秘面纱,这是一座南宋晚期和元代早期的大型古陵园,占地面积30亩,约合两万多平方米。

  由于日晒雨淋,年久失修,“百阶冢”早已破败不堪。王本增等人带头发动族人集资30多万元,并积极参与到古陵园修复工作。凑巧的是,从开始修复到全部工作结束,竟是整整百日。经过大规模修复,这座宏伟的古墓终于展现在世人眼前。

  “‘百阶冢’能够这么好的保护下来,也是得益于‘五老叟’的言传身教”,王本增有些激动地说。他说,“五老叟”都是他在岩前小学上学时的老师,他们保护万寿岩的经过至今依然历历在目。“百阶冢”和万寿岩是岩前人的骄傲,作为岩前人,要向“五老叟”学习,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岩前的宝贵财富。

  邓衍淼与三元方言

  邓衍淼是三元区实验小学的退休教师,在三元,他是出名的“方言通”。

  老邓今年77岁,依旧精神饱满,老当益壮。他经过多年的研究,收集整理了《三元方言拾趣》和《三元方言志》两本书,站在三元的角度剖析流行于沙县、永安、三元、梅列这个方言岛的方言,有不少独到的发现。三元方言通用于沙溪河流域,南起永安北至沙县,中间有梅列三元两区,它是先民们把唐、宋时代流行的中原古话携带到南方后,在借鉴和融合了周边民系民族语言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一种语言。因此,基本沿袭了中原古话。

  “方言是一个民系传承文化最重要密码,要研究本土文化,首先要认识本土方言。”邓衍益老先生介绍说,三元历史悠久,古韵流长,在这里,不仅有用三元方言传唱的那古朴动听、雄浑高亢的《龙船歌》,还有万寿岩、格氏栲、“百阶冢”、忠山十八寨、龙泉骑尉第等文物古迹。这些都是历代先辈留下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需要保护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而对三元方言研究、挖掘和认识,将有助于三元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

  “目前三元能用方言的人基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可能用不了多久,三元方言就会失传。”邓老先生担忧地说。退休在家,他本可以与儿孙为乐,颐养天年。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希望发挥余热,收集整理三元方言,让三元的方言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杨开长 徐瑾文/图)

【责任编辑:王海波】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