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打造“十个一” 启动“中国侨都”建设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市长邓伟根专程拜访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汇报了江门启动“中国侨都”建设的相关工作。
“侨”作为江门最重要的城市基因,被视作江门创新发展的一个大优势。此次江门启动建设“中国侨都”有怎样的设想?打造“中国侨都”品牌背后有何战略意义?未来江门如该如何借侨智、侨资、侨力提升影响力,推动大广海湾建设?
举措
举措“十个一”启动建设“中国侨都”
江门、潮汕和闽南地区并称全国三大侨乡。据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400万多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江门对外宣传中都推广“中国第一侨乡”。去年,邓伟根调研发现江门“侨”特色的挖掘还不够突显。随后,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中国侨都”建设。其中一个原因是“称为‘侨乡’的城市不仅仅是江门,但打造‘侨都’的暂时还没有”。
“‘侨’江门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色。”从江门两会到全国两会,邓伟根都在强调这个城市的DNA。在江门两会时,江门已在网络上对“中国侨都”有关元素,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域名进行了抢注。时隔一个月,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江门明确提出“中国侨都”建设的具体内容,即打造“十个一”,包括一个品牌(标识、全媒体)、一个经济发展平台、一个研究教育阵地、一个展馆、一座纪念碑、一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批名镇名村名街名建筑、一批艺术作品、一个交流舞台、一个机构(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
“十个一”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并且有了明确的载体。邓伟根认为,这“十个一”是“立足侨、跳出侨”,侨务工作是重点,还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领域,其中同时包括要保障好侨胞海内外合法权益,做好新生代华侨工作,推动形成全社会支持侨务工作的氛围,并与有关方面共同研究推动设立“华侨日”。
“以前江门也有提过‘中国侨都’,但很虚,没有实质性的东西。”五邑大学人事处长、教授刘志坚认为,“中国侨都”只有四个字,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坚持用、坚持打造,内容就丰满了。从城市营销的角度考虑,江门的确应该打造这样一个品牌,而且需要不断加入“侨”内容,让“中国侨都”有更多实质性的东西。
意义
“中国侨都”品牌背后的战略思考
据了解,为了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江门将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能整合资源、统筹行动的工作领导机构,来推动“中国侨都”建设。参加两会期间,邓伟根就“中国侨都”的建设拜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以及中国侨都。中国侨联林军主席、国侨办谭天星副主任肯定了江门“中国侨都”建设的思路举措,并表示对于这一建设将大力支持,“门口随时为江门打开”。
一直以来,外界不少声音认为,江门经济的落后与江门侨乡文化的落后有密切关系。此次,江门从对自身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侨”文化着手,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最直接体现的是“一个经济发展平台”。
建设“中国侨都”工作中提到打造“一个经济发展平台”,即将以大广海湾经济区为重点,打造粤港澳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大广海湾经济区是广东省最大的经济区(总面积3245平方公里),是我市未来发展的重大平台。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西部沿海大通道的建设,以及广东省“珠西”战略的大力推进,大广海湾将成为未来粤港澳合作延伸的腹地以及粤西和大西南连接珠三角核心圈层和港澳地区的黄金通道,非常适合作为新时期深化粤澳合作的新载体,目前我们正在推进打造国家级平台的有关工作。”邓伟根在介绍“十个一”工作时如此回应。
大广海湾经济区与南沙、前海、横琴如何进行错位发展?邓伟根认为,关键利用好华侨资源。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江门最大特色的就是“侨”资源,问题是如何利用好。对比中山翠亨,江门有出海口及港口,更有五邑大学及强大的华侨资源。为推动这一平台发展,邓伟根借着全国“两会”东风,提出将大广海湾经济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粤澳合作经济区的建议,希望国家支持探索澳门自主开发程度较高的合作模式,建立粤澳合作协调架构,探索利益共享机制,赋予大广海湾经济区海关特殊监管、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推动两地在旅游、金融、经贸、新兴产业发展、社会服务等多层面、多元化的合作发展。
延伸
推进大广海湾开发如何利用“侨”资源?
据了解,为贯彻中央深化粤澳合作的战略部署,江门与澳门专门就推进大广海湾的开发建设进行了接洽,双方在“按照将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需求与江门市资源优势相结合的思路,两地政府携手合作,共同争取将大广海湾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粤澳合作新平台”方面达成了共识。
这几天,江门网友对于“侨”资源利用也建言献策,觉得大广海湾在发展中可借力港澳“走出去”,建设成为珠江西岸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
“江门最大优势是侨都,遍布世界的江门华侨是江门发展经济的最宝贵的资源,所以研究如何利用和开发好这一资源,才是一切理想实现的首要工作。”网友秦先生直言,邓伟根提出的中国侨都,邑邑生辉,是一项高屋建瓴的纲领。“用文化交流和慈善事业,将五邑华侨笼在江门的平台上,与华侨开发金融合作也是最现实、最快捷的事业”。
“打造‘中国侨都’要有相应的政策。”刘志坚认为,江门有侨的资源就该好好利用,可事实上,江门一直说与港澳、海外联系密切,在“侨”的方面却没有什么走在省内前列,如在国际办学方面,目前许多地方都已经尝试跟港澳或外国合作办学,但江门还属于省内落后的一批,并没有真正与海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又如中山在港澳游艇自由行中作出了尝试,抢到了先机,江门却没有什么动作,游艇自由行这类的项目仅需服务基础,不需什么产业基础,江门海岸条件优越,在游艇、国际邮轮方面都有发展便利,恰恰值得去努力探索实施这类项目。此外,他提出,江门若想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争取到一席之地,必须打造“侨”特色,提升“侨”影响力。从整个角度来说,把“侨”文章做好是有进一步战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