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侨界故事:侨眷袁珍珠和她读不完的牡丹画故事

2015年03月15日 11:5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牡丹画家袁珍珠:见到牡丹格外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牡丹画家袁珍珠:见到牡丹格外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侨网画家袁珍珠的作品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画家袁珍珠的作品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侨网画家袁珍珠的作品《春晖》局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画家袁珍珠的作品《春晖》局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侨网洛阳3月13日电 (记者 李朝栋)如今,当人们一提到河南洛阳,总会不约而同地以“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来赞誉。凭心而论,这也并不为过。而“千年帝都”和“牡丹花城”的相依相生,相得益彰,又使得了洛阳的厚重与华贵更加凸显。

  岁月悠悠,而今,昔日的帝都辉煌虽早已“无可奈何花落去”,但“甲天下”的“洛阳牡丹”和牡丹文化的代代繁盛、生生不息,却依然“花动京城”。这从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帝都沧桑和现代辉煌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而知名专业牡丹画家、牡丹文化传播者、侨眷袁珍珠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中国牡丹画第一村”诞生的一颗珍珠

  在河南洛阳汉魏故城遗址上,有一个平乐村,它虽隶属于洛阳市的孟津县,但却紧邻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在白马寺以北二三公里的地方,而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袁珍珠就生这里长在这里。

  “我们这里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养牡丹,我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我只记得我们人老几辈就开始画牡丹画了。”见到她,没有多余的寒暄,记者便单刀直入,“其实,你和我约了好几次,但都因为因为要么是在外地参加活动,要么是需要给学生上课,而难得闲暇。不像有人所说的,现在我有名气了,架子大了。”没等记者提起,他还主动向记者解释了几次没能约住采访她的原因。

  这时候记者也才开始注意她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她很谦和坦诚、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不少,朴实文雅中透着艺术家特有的灵气,她说她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但看不出来,倒是还真有些珍珠一样的文雅气质。

  谈到画牡丹画,她说她小的时候可供学习和培养爱好的东西太少,除了上学的课本,几乎没什么可玩的。那时候经常跟着大人们去玩每次看到人家画画,就感觉很好玩,也很有动手画画的冲动。有时候,看到大人们坐在牡丹花旁边画画,自己也一屁股坐在地上,眼睛直盯盯地盯着花朵看,可就是不明白大人们是怎么把牡丹画搬到纸上去的。那时候对画画的人崇拜极了,就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有那本事。

  后来,听大人们说,那叫画牡丹画,于是自己就开始偷偷模仿起来。就为这也没少受家人的数落,说小小年纪不知道学习,瞎跟着大人哄哄。

  “开始,我怕家人吵,就不敢明目张胆的去跟着大人跑了。记得有一次,捡了一块人家画坏撕碎的画片,我高兴坏了,把它装在书包里,上学放学的路上就拿出来看看。”说到这里,她还觉得好像这是昨天的事一样,历历在目,“后来,慢慢大了,家人看我很痴迷,也就没再怎么管,其实痴迷绘画,也真没有影响我的学习。”

  那时候,没有钱买画具,她就用破毛笔在报纸上练习,没有专业老师教,她就跟着临画册,一看见有人画画,她就站在一边眼看、心记,用手指比划,然后回到家,在模仿着把记在心里的画画出来。再后来,家人就为她拜了老师。之后每到牡丹盛开季节她都会到牡丹园中观察和写生,一干就是一天,而她的画技,也一天比一天强,而这样的坚持和坚守,直到如今都没间断。

  “画好牡丹画要用心还要懂牡丹文化”

  如果说袁珍珠对牡丹画的执着和热爱是与生俱来的话,那么,她对用心去画好牡丹画,以及她对牡丹文化的理解运用,也无疑是让她能如今成为知名专业牡丹画家和文化型画家的基石,对此,她深有感触。

  “画为心声,画也是画家对所要表达事物的独有理解和表现,它需要相关文化的支撑。”谈到关于洛阳牡丹的故事,她信手拈来。

  传说,唐武则天有一次在后花园饮酒,酒醉耳热之际,突然醉笔下诏"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可武后根本忘了那天可是一个大雪纷飞的隆冬日子。

  百花无奈,抗旨是什么结果?百花们都清楚的。开就开呗,有啥办法?百花在一夜之间绽开齐放,可惟有牡丹抗旨不开。这下可惹怒了武则天,遂将牡丹贬至洛阳。

  谁知,这牡丹也是很有个性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觉得很是没有面子,于是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于是,惨遭横祸的牡丹被烧得只剩枝干,可谁知?到第二年春,被烧焦的牡丹反而开的更盛。

  后来人们得知,这种牡丹也有天性,不怕就烈火,且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于是,人们从内心称赞它,称它为“焦骨牡丹”。在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坚守传播牡丹文化我累并快乐着

  “画牡丹画,深爱牡丹文化,这一从小的爱好和执着,竟成了我一生的事业,现在我的坚守就是要尽其所能把牡丹文化传播海内外,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做点事情。”谈到她如今的坚守,袁珍珠说他一直在做,而且是累并快乐着。

  现在,已经成名的她,仍不忘拜师学习。孙钰德、何水法、王绣等牡丹画名家她都拜师,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砺和思考,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其作品既娇艳妩媚又豪放大气,得到业内和领导的高度评价。

  如今,为了把洛阳的牡丹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她多次自费参加北京、深圳、呼和浩特等二十多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每到一处她都宣传和推介牡丹文化,并对前去请教的人悉心教导,无论到各地,受过她指教的人都要拜她为老师,而她也总是乐此不疲,认真指导,尽其所能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讲解给广大的牡丹画爱好者,她说她并不害怕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传播出去,而且全是免费的。

  作为侨眷,加之她经常到海外展出,为此他还收了不少洋学生。她的女儿定居海外,每次她去还是女儿回来,她都特意带了牡丹画回去,送给海外的朋友和同事,她说,每当海内外朋友得到她送的牡丹画,有人向她道谢和要拜她为师时,她说那是她最开心分时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