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侨文化助推软实力升级 侨乡江门迈向文化强市

2015年04月21日 08:4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文化,城市魂之所在。十多年来,(广东)江门围绕打造“文化名市”战略,依托丰厚的侨乡文化资源立起了以“侨”为核心的文化格局,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有世界记忆遗产银信(侨批),还有被誉为国内同类华侨博物馆最好的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一座城市开始因文化而名声在外。

  但“文化名市”不等于“文化强市”。今年,江门启动文化强市战略,侨乡文化发展迈入新台阶。不可置疑,江门丰富的侨文化资源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因此,以“侨”为主角将是江门文化强市之路上的不二选择。

  早在今年1月中旬,江门市市长邓伟根已提出思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或说一个城市区别另一个城市的DNA就是文化。江门能拿出来且有别于别的地方的城市文化是什么?是‘侨’字吗?”“‘侨’文化又如何提炼,挖掘与发扬?如何以‘文’化人,以‘文’建城,从文化名市到文化强市?”

  2月份,邓伟根当选江门市市长接受媒体采访,便第一时间提出打好“侨牌”,擦亮“中国侨都”城市名片。邓伟根认为,江门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基因正是“侨”;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侨”就摆在那里,不仅要讲我们前辈的事情,也要讲新生一代的“侨”,要不断演进,注意保护好江门的DNA。随后,“中国侨都建设”、“以文化人”等工作也被纳入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

  文化底蕴

  “世遗”提升城市知名度

  “十年前,问及江门有什么地方好玩,我会首选小鸟天堂。”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宋旭民是土生土长的江门人,“现在则会推荐江门市华博馆”。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形象变化,鲜明的华侨文化特色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市民的生活。早于2003年,江门启动“文化名市”战略,立足侨乡特色,着力打好“侨”牌,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江门侨批档案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一都拥有两大世界遗产在国内城市中也罕见。

  这里还有全国同类华侨博物馆中最好的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收藏华侨有关藏品达近4万件,已成为江门市区的标志性建筑。这里也是明代岭南大儒陈白沙、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近代国学大师陈垣、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等一大批名人的故乡,还有台山广东音乐、新会葵艺、白沙茅龙笔、蔡李佛拳等为代表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中国温泉之乡、巴金笔下的小鸟天堂、崖门古战场、上下川岛、明星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名迹、名景、名人日益扩大城市知名度。目前全市拥有世界遗产2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镇)5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村(镇)4处。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项目24个,市级项目49个。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江门打造了一张有一张文化名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凝聚一方人。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逾400万人,遍布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无论走得多远,根在江门的文化归属感吸引海外侨胞为家乡建设、发展出力。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为家乡捐资赠物达70.9亿元,回乡投资达196.59亿美元,促进了江门的经济、社会发展。自2004年起,每两年举办的中国(江门)华人嘉年华活动,依托中国第一侨乡品牌,搭建了全球华人欢聚平台,已成为该市最具代表性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接地气”

  近段时间,江门街头文化艺术氛围渐浓,市民在万达广场、汇悦城、东湖广场、长堤风貌街等街头即可欣赏钢琴等各类器乐演奏以及舞蹈、乐队演唱、武术、书画等,无需正装上场,也不用化妆,街头本色表演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其中,一起载歌载舞。这是江门文化活动的一个剪影,是今年启动的“四项惠民”工程之一的“街头艺术工程”,此外,“舞一舞”、“唱一唱”、“走一走”、“踢一踢”四个一文体惠民工程、“侨文化寻根”工程、高雅艺术普及工程等公共服务“接地气”,居民参与度高。

  记者了解到,为给市民打造丰富的文化大餐,近年来江门积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文化等文化惠民工程。据统计,从2010年起每年完成农村电影放映13000多场,完成率100%以上,成为广东省典型;2014年全市公共图书馆(含少儿分馆、社区分馆)全年接待读者271.8万人次。依托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每年组织开展贯彻全年、大规模的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为乡村、社区、企业送去歌舞、曲艺近千场,电影上万场以及数十万册图书,惠及群众超过100万人次。

  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近年来,江门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建设五邑华侨广场、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美术馆、新会林缉光艺术博物馆、开平谭逢敬艺术院、恩平文化馆艺术中心等一批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侨乡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并正在组织实施市“四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整合提升项目,计划投入2.1亿元,拟建成该市新的文化中心。

  另一方面,江门近几年扎实推进基层文化设施方面,基本形成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现已建成文化馆8个,总面积3.05万平方米,其中国家一级馆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80个,总面积11.5万平方米现已全部达级,其中特级文化站13个;全市公共图书馆6个,全部为国家一级馆,总藏数量160多万册;乡村社区文化室1316个,建成“五有”文化室1152个,农家书屋1154家。记者了解到,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562,027平方米,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253.77平方米。

  文化特色

  中国侨都建设主唱“侨文化”

  江门今年提出打造“中国侨都”品牌,具体以“十个一”工程促进“中国侨都”的建设,其中一个教育阵地、一个展馆、一座纪念碑、一条精品旅游路线、一批名镇名村名建筑、一批艺术作品等都直接与侨文化有关。为此,文化强市围绕中国侨都建设的大背景,以侨文化为主角。江门市委宣传部文化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重点从文化惠民工程和抓好文艺精品创作两个方向发力。《制定和启动2015-2020年文化强市规划及行动方案》也被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文化强市建设的蓝图进一步铺开。

  目前文化强市规划和行动方案正在制定中,挖掘侨乡文化这一特色优势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在文化强市启动年,文化建设工作也计划积极挖掘华侨文化资源。在文化惠民工程中,实施“侨文化寻根”工程,开展祠堂姓氏寻根、家族寻根、华侨寻根和武术寻根等活动;打造一批祠堂文化示范点,通过制定标准、提炼祖训家规、举办国学传统文化活动等,弘扬传统文化;加大对蓬江区长堤墟顶历史街区建筑保护力度,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等等。另外,将精心筹备2015年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活动。

  另一方面,抓好文艺精品创作更是烙上了深刻的侨文化印记,立足侨乡特色文化资源,结合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进行文艺创作,主要包括集中力量重点抓好飞虎队、五邑华侨反法西斯战争、南楼七壮士、梁启超、郑潮炯、冯如、咏春拳、大广海湾海上丝绸之路等题材创作,争取在纪录片、广播剧、戏剧、歌曲、图书、微电影等方面有新突破。充分发挥明星品牌效应,加强与五邑籍香港明星的联系,借力挖掘我市演艺资源,促进我市影视业发展。另外,还将着手筹备纪念五邑华工修成加拿大太平洋铁路通车150周年系列活动,做好设立五邑华工纪念碑前期工作。

  上月底,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到江门进行调研,了解了中国侨都的建设情况和有关建议后认为,江门作为中国重要的侨乡,一定要掌握好自身优势,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培育出新的竞争力。她建议要打好文化中心这张“牌”,如何使侨胞有归属感、亲切感、参与感,文化建设是核心,“要重视华侨文化历史遗址的保护和开发,让新生代华侨回来能够找到自己的根,城市建设也可以增添一些侨元素,更长远来看还可以将华侨文化产业化,拓展到文化旅游、养老等诸多领域”。

  纵深

  如何留住华侨根文化?

  侨是江门最重要的DNA,最有特色的文化是华侨文化,碉楼、侨圩、洋楼等就是最好的体现;最有特色的经济是侨乡经济,全市经济有70%左右依靠侨胞招商引资。侨文化不仅是这座城市的特色,还“变身”发展引擎,推动城市的发展。特色可谓文化建设的增长点,当江门从“文化名市”向“文化强市”梯队迈进时,现有的侨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该如何落子?

  摸清资源底数积极申报文保单位

  “江门的华侨历史文化资源太丰富了,不仅思想上要重视,行动上也要加大保护力度。”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梅伟强提出,最好的保护就是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梅教授建议,应当将以往的几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资料,按照文物的价值和目前的保护情况进行分类,摸清自己的家底,了解文化的价值、保护现状等,符合国家级文保单位的就申报国家级,符合省文保单位的就申报省级的,或市、县级别的,尽可能给予与华侨文化历史遗迹的文化价值相称的“名分”。“

  梅伟强认为,江门现有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含金量不高,总数也比较少,国宝级的文保单位只有2项,“并非江门没有资源,缺少了申报积极性”。他认为,台山的近代华侨建筑、台山一中、台山县政府大楼、梅家大院等不可以移动文物都是省级文保单位,都属于近代华侨建筑群,可以考虑联合起来,打造成为近代的华侨建筑群,申报国家文保单位。“江门的国宝级文保单位不可能这么少的,然而,有关部门不够重视,申请既怕麻烦,又要修整,要花人力、物力、财力,也就搁置了。”

  一想到江门白沙何氏宗祠被拆的事情,梅教授很痛心,当年全市共10个文保单位申请定级,何氏宗祠没批,后因房地产项目征地,何氏宗祠被拆,然而,最终房地产项目也没落地,却损失了一座保存较好、文化价值较高的祠堂。“如果何氏宗祠当时是文保单位,就可以免遭被拆的命运”,梅教授袒露,申报文保单位也为文物找到了“护身符”,更好地保护华侨文化。

  重视遗址保护留住华侨的根文化

  在梅伟强教授研究侨乡文化的多年里,他经常与海外乡亲接触,发现他们对自己的村子、祖祠、祖坟等有着深厚的感情。近日,梅教授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的话中受到启发,深感要重视华侨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为此,新生代回来才有“根”可寻,从而引起对父辈的回忆,他分析,近代侨乡建筑群、祠堂、华侨义?V、华侨村落等都是华侨在家乡的根,不存在的话,很多人可能不回来了。“特别是祖祠,牵涉到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整个宗族、姓氏的共同纪念物,但现在破坏太厉害。”近日,梅教授收到一封唐氏海外乡亲的信,信上说到江门即将修建的甘棠路,要从唐氏宗祠经过,现在有两种方案,要么拆了异地重建,要么留在原地但拆掉一个角。另外,开平的司徒氏后人也因要当地政府归还土改时被没收的宗祠无果,找到梅教授。梅教授也无能为力,只能反馈到文化部门。

  “过去文物保护就是文广新局的责任,但文物部门有其责任,侨务部门也应当参与到华侨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中。”梅教授认为,过去侨务部门主要有两项职能,一是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侨务工作,利用好侨资源;二是为侨办事,维护华侨和侨属的权益,然而,外事侨务局在保护、开发和利用侨乡文化资源、文化建设方面想的较少,应当增加这一项职能,“侨务部门在解决牵涉到华侨文化、华侨遗址等文化资源时,由侨务部门出面跟华侨商量,比单纯文化部门出面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侨文化保护好了,中国侨都的内涵就丰富起来了!”梅教授分析,全部保护也不太现实,要有重点,按照文物的价值、保护现状等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保护。”很多华侨历史文化遗址坐落在农村,“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引导大家重视,并参与其中,也是一种开发。”

  打造绿色生态旅游文化

  近年来,依托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景点富有鲜明的侨乡特色的优势,江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已逐步形成“碉楼·温泉·海岛”为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的经济效益转化逐渐显露。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遗八年来的旅游开发便是文化生产力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

  在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开平市积极开发旅游产品,目前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开平新的支柱产业,并对带动开平经济发展、拉动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开平的知名度产生重大影响。自力村因为开发成景区,旅游收入有一定比例分红,相比以前,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据了解,以“世遗”开平碉楼与村落为基础的开平旅游产业2014年共接待542.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4.14亿元。

  近年来,江门也在积极探索华侨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广东色色婚纱摄影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成在今年两会提交的提案《创建国家级华侨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议》中提出,江门有丰富的、原生态的华侨文化资源,且生态优良,旅游资源丰富,“将原生态的华侨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提升江门的华侨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和品位,促进江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开发不同线路的跨市线路,以建筑、民俗、名人和美食为主题进行规划,以宗族,祠堂和庙会为主线的华侨建筑文化主题,以非物质文化以及其传承工艺为主线的华侨民俗文化主题,以名人故居和名人踪迹为主线的华侨华人文化主题,以及以地方特产和特色小吃为主线的华人美食文化主题。“把华侨文化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打造绿色生态旅游文化带更是符合江门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甘雁娜)

【责任编辑:王海波】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