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广东江门台山市白沙镇吸引侨资发展乡村文化

2015年05月07日 08:58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余曼屏介绍白沙文化站为全镇280个自然村雕凿的亭碑字匾。(郑迅 摄)
余曼屏介绍白沙文化站为全镇280个自然村雕凿的亭碑字匾。(郑迅 摄)

  在“中国第一侨乡”(广东)江门台山,有一个叫白沙的小镇。白沙镇人口只有6万多,但在港澳台以及旅居在美、加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白沙人就有9万多。多年来,由该镇文化站、文学研究会合编的小报《白浪》,在当地居民与海外华侨之间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作为该报主编之一,同时也是该镇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文化站长),已年过五旬的余曼屏通过引侨资、自筹资金等方式,发展乡村文化事业,赢得了村民们的称赞。

  镇级文艺刊物越洋“架桥”

  1982年,台山人余曼屏参加工作,当过老师、图书管理员。喜欢文学的她“有着浓厚的文化情节,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文青”。1983年10月30日,白沙地区一群来自四乡的文艺爱好者,怀着一腔追寻缪斯之梦的热情,成立了白沙文学会、白沙诗社,在文化贫瘠的土地上播下了一颗小小的文学种子。余曼屏是白沙文学会成员之一,她写的《当代“武大郎”传奇》入选《白沙文艺作品选》,后来余曼屏成为江门市作家协会会员。

  “在创办初期,我们没有资金,要自己动手刻写蜡板,油印出版《白浪》、《白潮》刊物。虽然是薄薄几页纸折成的小册子,但我们已经有写不出的感动和雀跃。”多年以后,再回想当年创办文学刊物情景,余曼屏依然兴趣盎然。到目前,这份镇级的文艺刊物《白浪》已出了46期,每期印刷3000份。“可别小看了这份小小的刊物,远在海外的游子都会给它寄来一篇篇充满着异国风情、桑梓情深的文章,刊物出版后又漂洋过海,到达加拿大、美国等地的华侨手中。”余曼屏对此很自豪。

  引侨资助力发展地方文化

  1996年,余曼屏开始担任文化站长。“她酷爱乡村文化工作。”白沙镇原党委委员马灿耀对余曼屏赞许有加,“在白沙镇360多条自然村中,到处都留下她的脚印,每个村都有她的联系户,使她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文化站长。”在农村乡镇搞文化活动,并不容易。台山市文广新局局长黄伟华印象最深的是,台山是有名的“排球之乡”,每年大年初一到初三在镇上的露天灯光球场举办排球赛,“如果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余站长就带领文化站的同事,准备好旧棉胎、木屑,把球场上的水吸干,让比赛继续进行。”

  2001年,白沙镇文化站面临着活动经费不够、文化活动设施落后、文化活动阵地严重不足等难题。余曼屏想到了“侨资源”的优势,利用侨资来发展地方文化。于是,她利用文艺刊物《白浪》向海外华侨传递家乡的信息,有华侨回家乡修葺旧屋、重修族谱,余曼屏就全程服务不收分文,搞好与华侨的关系。

  就这样,余曼屏争取到旅加拿大乡亲马瑞祥等人的支持,捐资创建了“马瑞祥、黄彩琼文艺创作室”、发动旅美国乡亲马栋材先生捐资设立了“马其锐文艺创作奖”;发动社会热心人士及海外乡亲捐资出版《白浪》报,出版《白沙镇文艺作品集》,并成功举办“白沙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及《白沙镇文艺作品集》首发式”活动。2006年,余曼屏又通过争取黄道益先生捐资近一千万,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黄道益文化体育中心”及文化广场。白沙镇文化站也曾先后获得“广东省一级文化站”、“广东省特级文化站”称号。

  刻牌坊墓碑赚钱养活文化站

  “在我们这里,当文化站长难,当女文化站长更难。”白沙镇原党委委员马灿耀告诉记者,曾几何时,乡镇文化站是属于财政核拨的事业单位,所有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工资(每个干部编制财政每年核拨800元)、办公费、开展活动经费等,全部都要自筹。面对这一摊子“穷”文化,既要开展文化活动又要配合镇党委做好宣传工作,还要解决职工们的吃饭问题,“余站长这个当家人,非常的难当。”

  “穷则思变,余站长迎难而上,带领我们‘劈’出了一条生路。”原文化站工作人员马长生记得,当时,镇文化站成立了“白沙镇文化站美术工艺广告部”,开展有偿文化服务项目——承接庆典礼仪策划、美术设计等业务,通过以服务群众、服务乡村等形式,赢得群众信任,带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在该镇潮胜村村口牌坊,余曼屏摸着一块捐款修建水泥村道、村场的芳名录石碑,“这就是我们帮忙雕刻的,每个字是5角、8角钱。”据不完全统计,全镇300多条自然村,有280多条村的道路牌坊石碑是由文化站雕刻的。“最难时,我们甚至还帮人刻墓碑;自筹资金买电影放映机,去农村、学校放爱国主义电影,一场的收入才80-100元。”想起当年的辛酸,余曼屏感慨万分。

  “我们当文化站长的,最怕就是过年过节,因为要忙着搞活动,就意味着自己无法跟家人一起过节。”余曼屏一辈子都记得,她女儿读六年级时,曾经很委屈地跟她说,“妈妈,你为何要当这个文化站长,过年过节你都不能陪我们?”说到这,余曼屏禁不住泪涌。很多次,她都挣扎着想放弃,但一想到与文学创作者在一起畅谈写作心得,看到亲手印出的《白浪》报,“我还是坚持到了今天。”

  故事

  为家乡捐建文艺创作室

  白沙镇旧的文化站在老街,已被鉴定为危房。推开大门,右边便是“马瑞祥、黄彩琼文艺创作室”,墙上记载了这个文艺创作室的设立经过,还有马瑞祥先生写的《如果太平洋上有一条桥》,开篇老侨妇棠仁姆说:“如果太平洋上有一条桥,我一定行回台山去……”

  马瑞祥祖籍白沙镇南朗吉庄村,1951年远赴加拿大谋生,几十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家乡的建设。余曼屏了解到马瑞祥喜欢文学,常在《白沙侨刊》上发表文章。她写信联系到马瑞祥,将繁荣白沙文化生活、搞好白沙文学创作会的设想告诉马瑞祥,并得到他的积极支持。2007年9月,马瑞祥携儿孙回国观光,到白沙文化站参观,看到文化站办公条件简陋,于是乐捐人民币17950元,设立“马瑞祥、黄彩琼文艺创作室”。自此,白沙文学会、白沙诗社的成员们就在这里创作、碰撞文学火花。

  站长其人

  从青春小姑娘到年过五旬的老大姐,余曼屏一心扑在乡村文化事业上,矢志文化惠民服务,成为广受群众欢迎的文化站长,也是全市有名的乡村文化能人。

  站长印象

  余站长非常敬业,有创新能力,利用侨资来发展地方文化事业。”

  ——台山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谭光辉

  “余曼屏热爱文化,为白沙镇文化事业拼搏,是个女汉子、文化女强人。”

  ——白沙镇原党委委员马灿耀

  “余站长工作思路开阔,不单写作能力强,活动组织、协调能力更强。”

  ——白沙镇原文化站工作人员马长生

  晒晒成绩单

  余曼屏先后两次被台山市政府授予“优秀文艺家”称号,两次被评为“台山市文化工作先进个人”。

  由余曼屏担任创作、编剧、导演的小话剧《婆婆的约会》在台山市获得一等奖;文学创作连续11年都获得“黄浩川文艺基金奖”,在多届台山市艺术节中获得文学类二等奖、三等奖;小说《走出困惑》获江门市“五个一工程奖”。

  白沙镇文化站曾先后获得“广东省一级文化站”、“广东省特级文化站”称号。(黄宙辉、刁定宏、梁晶晶)

【责任编辑:王海波】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