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福建晋江籍菲律宾侨亲蔡金钟逝世 生前深情爱乡

2015年05月11日 10:22   来源:闽南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昨日(10日),(福建)晋江的天气好转了,太阳出来了,可晋江池店柴塔村却笼罩着一股阴云。爱国爱乡菲律宾侨亲蔡金钟先生6日于菲律宾逝世的消息传回了柴塔村,村民们表示:“不愿意相信这个消息。”

  1927年9月,蔡金钟先生出生于柴塔村。1934年,他随母亲离开祖国南渡菲律宾。1948年,蔡金钟和友人合作开设小皮包厂,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后又以其锐利的眼光,向进出口批发贸易、旅游业、酒店业、房地产业等多方发展。

  在个人事业稍有成就之后,蔡金钟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推动菲律宾社会的民生发展。1966年,阔别家乡30多年的蔡金钟辗转澳门、拱北等地回到了家乡。

  “当时他只有三十几岁,回到村里一看,村里人的出入要靠一座木桥,而且听说只要下雨,小河淹水,桥就会被冲走,村民就要重新修。他很难过,拿出了一万多元来修石桥,并以他母亲的名字命名为‘慧昭桥’。当时一万多元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呀!”曾在菲律宾生活20多年、和蔡金钟先生颇有联系的苏太平先生说,现在这座桥依然在村口的小河上,可是金钟先生却离开了。

  蔡金钟先生在世时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捐再多的钱,不如把海内外的农业科技知识带给农民,更有用,更长久。”上世纪70年代,金钟先生再次回到家乡,带给柴塔村村民的是龙眼树苗和他从台湾引进的花生、水稻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当年周边的村民很羡慕我们柴塔的,大家都是靠种地瓜、花生为生,可是我们柴塔有龙眼,每年七八月份就有罐头厂到村里收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龙眼的价格又比较高,真的改善了柴塔村民的生活。”柴塔村老村长卢少林说。

  老年人爱戴金钟先生,年轻人也一样爱戴他。“我是1973年出生的,我念书的时候还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呢!可是我们念书都是不用钱的。”苏志强先生告诉记者,1982年,蔡金钟先生联合曾清泉、苏看治等乡贤创立了“柴塔村教育基金会”,“从这个基金会成立以来,我们村就没有一个小孩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的。”不仅如此,苏志强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很喜欢到村里的图书馆看书,“那里的书全部都是金钟先生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收罗来的,包罗万象,我后来才知道柴塔村的图书馆是晋江最早的村级图书馆。”

  此外,蔡金钟先生还联合几位乡贤重建了柴塔小学(现在的雁塔小学),并修通了一条通向泉州的长约两公里的柴塔村大道,还以母亲的名义,在村里修建了一座慧昭楼作为柴塔卫生院之用。

  “在菲律宾的时候,他就非常照顾我们这些乡亲,有什么事情找他都会帮忙,就算是没事他也要组织个聚会,让大家交流一下。金钟先生为我们做的事情太多了,说不完呀!”说到此,苏太平先生顿了顿,“他是无病而终,走时很安详,按照菲律宾的说法,这是修了大德行的。”(曾舟萍)

【责任编辑:王海波】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