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云南腾冲和顺侨乡:近水河悠扬 绝胜小苏杭

2015年05月28日 11:3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和顺侨乡一角。(王尧 摄)
和顺侨乡一角。(王尧 摄)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亲临(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侨乡,方能体悟云南籍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这首诗的妙处。尤其在雨天,撑着雨伞,走在光溜溜的石板路上,看近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远处清溪绕村、水禽翻飞,确实有“绝胜小苏杭”之感。

  “乡虽小,却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人不多,还有大半居留世界各地。”和顺镇位于云南保山市腾冲县城西南4公里处,古名“阳温墩”,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改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现称和顺镇,全镇人口6000多,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达12000多人,为云南著名侨乡。40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就开始“走夷方”。由于和顺离缅甸仅70公里,所以去那里做玉石生意的人最多,还有远走印度、美国、加拿大的,一代代人刻苦劳作积累财富,使和顺成为大面积富裕的特殊乡村。

  环和顺而过的河上,有一个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不时有村妇在亭中洗衣,这便是和顺著名的洗衣亭。过去,和顺男人走四方,为了让家中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在河边建了这样的亭子。女人们在这里可以洗衣、纳凉,也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这是和顺男人对女人最贴心的馈赠。

  穿过双虹桥,桥北是一方荷塘,绿波荡漾,荷香清悠。桥南图书馆、文昌宫、土主庙、三元宫等建筑群横向排列,气宇不凡。多年外出闯荡,和顺人深知,只有文化和教养才能为子孙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

  从清朝开始,和顺人就成立了许多以发展家乡文化为己任的民间社团,他们办读书社、阅览室,从上海等地订购新的书刊,绕道缅甸用马帮驮至和顺。1928年正式成立图书馆时,家家捐款捐书。1938年,一座中西合璧的精美馆舍建成,成为和顺人的精神家园,也成为游客到访和顺的必经之地。

  经过一树红红火火的三角梅,拾级而上,进入和顺图书馆。馆内门楣上的“和顺图书馆”匾额为胡适所题,地方不大,几张桌子,几排木椅,桌上既有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等时政类报纸,也有都市报、文摘、养生保健类报纸。目前馆藏图书约7万余册,其中除了近年收藏的一些赠书外,绝大部分是各种珍本、善本古籍。相传过去放牛的和顺人经常把牛往田野里一放,自己跑到图书馆看书。不过,和顺图书馆副馆长尹以耀告诉我们,这样的场景游客已经无缘得见。因为白天游客太多,环境嘈杂,现在和顺人晚上才到图书馆看书。当然,互联网的普及也对图书馆造成一定冲击,年青人很少到图书馆看报纸。与时俱进,图书馆购进了一部分电子书。“你只要加我们和顺图书馆的微信公号,就可以看我们的馆藏电子书。”尹以耀说。

  和顺侨乡的另一看点是风格各异的建筑。当年外出闯荡的和顺人,衣锦还乡之后要做的头等大事当然是修建宅院。建筑格式多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三天井的庭院式,也有多进院和点缀西式小景的建筑。中式庭院和西式铁艺雕花栏杆完美混搭,水烟筒和咖啡机土洋结合,是这里常见的景致。门头上多书有四字额,“说礼教诗”“人物咸熙”等题词,彰显着这个魅力名镇的文化底蕴。和顺的街巷都用石头铺就,路两边用块石铺,路中间是长条石板铺的“灯芯石”。和顺人告诉我们,在这里不论你再大的官,再有钱的人,只要路遇老年人和妇女,都要走到侧面让出灯芯石。

  到访和顺的人,更惊叹这个极边小镇的人才辈出。据统计,这里有明清两朝科甲题名者400多人,留学人员200多人,各界名人多不胜数,著名哲学家艾思奇便是其中之一。很多读过《大众哲学》的人,到此都会惊呼:原来他的故居在这!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2月就诞生在水碓村,其父李曰垓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艾思奇故居为砖石楸木结构的四合院,有串楼通栏、雕花格扇、西式小阳台,古朴而典雅。大门头悬有“艾思奇纪念馆”匾额,馆内有艾思奇生平事迹陈列。

  近年来,和顺声名远播,被某些杂志评选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和顺人发扬传统的经商才能,积极投身旅游服务业。民居旅馆从2004年最初的一户10个床位,发展到近年的100多户近2000个床位,旅游商店200多户,旅游服务业人员已占和顺居住人口的1/3。大批游客的涌入,商业氛围的日渐浓厚,多多少少改变着和顺原有的宁静和安详。这一对永恒的矛盾,暂时无解。

【责任编辑:王盼盼】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