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江门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待开发 缺展览场所

2015年06月09日 09:1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今天是全国第三个“国际档案日”,各大城市围绕“档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近日,(广东)江门也开展了“档案——与你相伴”宣传活动,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档案是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它是文化的记录和积淀,使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可谓人类文化的“贮存器”。侨都江门,丰厚的侨乡文化得以传承离不开地方档案的延续,顺着档案可让后人找寻“文化的根”。    

  在“国际档案日”之际,南方日报关注江门的档案现状,以及对传承和发展侨乡文化的作用。这里有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江门地区称为“银信”,下文主要以“银信”表述),距离侨批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已有两年,然而,银信走出藏馆,真正“活”起来还有待开发。那么,如何“活化”银信,业界人士有哪些建议?

  触摸·侨乡档案的血脉

  馆藏档案达56万卷,银信是杰出代表

  档案馆是政府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公众服务机构。江门地区现有江门市档案馆、蓬江区档案馆、台山市档案馆、开平市档案馆等8家国家综合档案馆,共有档案全宗759个,馆藏共计56万多卷。其中,五邑银信有5万多卷,是江门现存档案的杰出代表,与潮汕侨批、梅州侨批组成“广东侨批”,在2013年6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除此之外,江门还有不少明清、民国的珍贵档案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料。最古老、最珍贵的档案为清代(1865年)的档案《钦命镇粤将军兼两广总督部堂瑞、三品顶戴署理广东巡抚部院郭为八品顶戴欧阳邦耀稽查剿匪有功于清同治四年赏给七品功牌》。在台山市档案馆,明清档案有嘉靖、道光、光绪版本的《新宁县志》及《新宁杂志》创刊号第35卷,大部分是当时原版。台山作为江门地区华侨人口最多的县,同时存有丰富的华侨文化档案史料,特别是新宁铁路档案,包括新宁铁路公司的董事会记录、章程、股份、敌机轰炸铁路损失调查、新宁铁路志等33卷以及铁路线路图纸1张,照片35张。此外,台山的侨刊史料也非常丰富,馆藏有建国前侨刊230册等。

  馆藏的建国后档案中,新会区档案馆有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叶剑英等到新会视察的照片、题词、录音档案等;开平档案馆内藏有珍稀的开平“人民公社”档案、民国党政档案、著名人物档案等。

  档案助力打造“中国侨都”名片  

  目前江门正在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打造“中国侨都”。擦亮“中国侨都”名片,档案也可有所作为。记者从江门市档案局获悉,如何立足江门文化特色、挖掘侨乡文化内涵、提炼侨乡精神,打造“侨”牌,如何利用五邑侨乡文化中的文化元素,寻求文化与经济的契合点,实现文化的跨界发展,“在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档案以其自身的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也可以参与其中”。

  据悉,近两年来,江门档案局配合省档案局开展全省侨批档案摸底调查工作、配合省方志办开展全省自然村落调研工作等;目前也与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江门市文广新局等单位联合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江门遗迹遗物展》;并与五邑大学合作开展“江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地方志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和“江门五邑客家文献档案的建设与开发研究”的课题立项工作;还计划依托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将该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蓬江、江海的祠堂、新会的皇族村和古战场、台山的洋楼、开平的碉楼、鹤山的水乡、恩平的温泉,与方志资源结合起来,深入开发利用。

  另外,江门档案局也计划创新档案发展思维,积极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利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档案事务中来,把档案工作的触角伸到民间,延向个人,扩大档案工作的覆盖面,增强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能力。

  聚焦·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

  官方致力于基础资料汇编

  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美誉,现存档案也带有明显的“侨”的特色。五邑银信则是其中杰出代表,是华侨华人与家乡亲人往来的银、信合一的国际移民文献,记载了海外侨胞的奋斗史、侨乡社会的变迁史。在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16万件侨批中,5万件出自江门。现存最早的侨批为光绪九年(1883年)的遗物也出自五邑地区的家书。“信”的内容丰富,涉及汇款的分配和使用、孩子的教育及移民政策、孩子的婚姻问题、家族的生意、国际的政治形势、国家和家乡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等,可谓一部鲜活的“侨乡社会史”。

  目前江门对于侨批档案的研究走在全国前列,五邑大学副校长张国雄、刘进和石坚平教授对五邑银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近日,省档案局到江门调研,也提出了侨批申遗成功后的整理工作、整理方向和力度还不够好,将连同五邑大学进一步深度开发。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作为五邑银信的学术研究高地,也在不断加强档案的整理、研究,受相关部门的委托,现已在编70卷的《五邑银信集成》、《珠海中山江门馆藏档案史料选编》等多本著作。

  在今年正值抗日战争纪念70周年之际,相关文化部门、专家学者也从抗战的角度研究、挖掘侨批档案的历史意义。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正在编写《华侨书信中的抗战史料选编》、《侨乡文书中的抗战史料选编》、《侨刊中的抗战档案史料选编》等著作。另据了解,今年也将举办与五邑银信相关的展览。

  “对现有的银信原件进行整理,汇编成书出版,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可让更多人接触到银信,如文学创作者可作为创作的参考资料,还可能成为电视剧、纪录片等的基础资料。”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刘进教授表示,有了这些基础资料,才能吸引更多人利用银信。

  银信“活化”可联合民间力量

  银信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前后,社会各界关注的力度较高。然而,申遗成功后也渐渐进入落寞期,相关的展览也相对减少。作为银信的收藏爱好者,罗达全认为银信缺少了相对固定的展览场地,“华博馆虽展出了一部分银信,但展览的信件少,无法拓展内容,难以呈现其价值”。

  除了档案馆、博物馆等官方机构藏有银信,也有许多散落于民间。刘进教授研究银信已有多年。他认为,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可考虑适当出台政策激活民间力量收藏、保护、活化银信。“谁收藏不要紧,关键在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保护。借助民间的力量,保护和开发更加灵活,辐射面也更大”,例如,可以通过鼓励社会人士创办民间博物馆的方式。他认为,政府要推动社会力量加入,可适当放宽相关政策、给予民间博物馆一定的资金补贴,从而鼓励民间人士参与到侨批的保护和开发中来。

  多年来的收藏心得让罗达全认识到,官方机构虽有材料,但不完整,民间有资料,但无人研究,“民间收藏者并非全职研究者,一般是兴趣使然收集回来藏着,很少进行研究。”为了更好地发挥手头上的银信的作用,他将个人收藏的1000封银信进行复印,无偿贡献给五邑大学进行学术研究。他认为,如果能够结合官方机构与民间收藏者的力量,会使现藏的银信体系更趋完整,也有助于深入研究。

  同样作为世界遗产,较之开平碉楼如火如荼的旅游开发,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银信相对落寞。罗达全认为,开平碉楼这种建筑实物本身就吸引人,然而,银信的看点在于信的内容,活化相对困难。但银信记录了华侨和侨眷在不同时期生活各方面的情况,在当下开发文化旅游之际,银信可作为史料依据,反映旧时五邑地区的生活,为更好地挖掘文化旅游景点的内涵提供依据。

  罗达全举例说,目前政府准备活化33街墟,从收集到的银信来看,信封上的地址就有不少是长堤历史风貌街一带的,对于这些地址和店铺名称的研究,也有助于了解当年的情况,一些店铺名称的恢复也可从中找到依据;银信的传递有陆路、水路和铁路三种方式,在五邑地区,新宁铁路就是当时的运载邮路,也可以结合新宁铁路北街旧址来活化银信。另外,他认为,目前的银信研究主要偏重于信的内容,“其实还有支票、护照、口供纸、照片等其它附带的实物,这些作为信笺的附带项目,是研究银信的背景材料,也应引起重视。”

  ■聚焦

  抗日战争时期银信饱含爱国情怀

  自1931年-1945年期间,五邑银信也带上了明显的“抗日”色彩,信中内容多表示了海外华侨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预测、担忧家人安全和国家环境以及国内侨眷对家乡动荡不安环境的描述、渴望在外的亲人寄银回来救急等内容。

  “……务要振兴土货,勿贪平买某国之劣货,买某国之货犹如币钱与子弹于某国来枪杀我中国人,某国之货虽送之亦勿要,我中国人要坚心团结起来,定制某国之死命,勿使他压迫我中国人太甚也……”这是一封1936年“父亲修録”寄给“月英小女”的信件,叮嘱家人勿要购买日货。对于在外的华侨,这一期间许多信件,字里行间满含家国情怀。(甘雁娜、邝晓宁)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