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侨墟身负“海丝”记忆 见证华侨奋斗史(组图)

2015年07月03日 08:4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图为傍水而建的侨墟。(《江门日报》/陈方欢 摄)
图为傍水而建的侨墟。(《江门日报》/陈方欢 摄)
中国侨网图为因电影《让子弹飞》而走红的梅家大院。(《江门日报》/陈方欢 摄)
图为因电影《让子弹飞》而走红的梅家大院。(《江门日报》/陈方欢 摄)

  回到一百年前

  “青石板,老墟街,两三层的柱廊骑楼,长河畔的华洋交融。每逢月中的3日、8日,前来‘趁墟’的人们走走停停。丝绸、药材、五金……华洋杂货琳琅满目,洋车、小船间杂其中。它们盛满世界各地的‘尖货’而来,又载着地道的中国商品而归。”若将时光倒回100年,在广东台山的侨墟中,一定是这番繁盛的光景。

  侨墟,一种存在于我国著名侨乡广东台山的特殊建筑群,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现今共有82处保存完好,其中以被称为“梅家大院”的汀江墟最为著名。它们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更是百年来旅居国外的华侨华人“叶落归根”的精神寄托。

  用英国的“红毛泥”砌起“一”字形的墙,用“翡冷翠”的玻璃折射出五彩的街景,拱柱、灰雕……若不是刻在碉楼上的古典诗词,还真有种让人置身于海外的“穿越”之感。

  “1920-1937年间,奔向海外谋生打拼的台山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回乡‘建设潮’。怀着浓厚的‘家族情怀’,他们沿交通便利的公路、水路、铁路,修建起一座座碉楼、墟市。”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这不是偶然为之,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投资和规划。他们拿着建筑执照,精心设计街道,几家人一起合资、认购,热闹的侨墟由此形成气候。”

  从一开始的“开墟日”交易,再到后来的车水马龙。侨墟不仅是传统的地方集市,更因为那独特的“侨”味,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点与集散地。

  新与旧的冲击

  故乡今犹在,亲人何处寻?

  经历了几十年的繁荣之后,侨墟开始面临不断的危机:1939年,国民政府下令拆除新宁铁路,墟市依仗的贸易生命线被掐住一端。而此后不断燃起的抗战、内战炮火,更令其不复昔日的繁华。

  今天,除了台城、赤坎、斗山等大一些的墟镇外,很多都早已没有了当初的“人气”。虽然在一些地方,老百姓仍生活居住于其中,可是相较于昔日的门庭若市,侨墟早已生出一丝物是人非的荒凉之感。

  “当我走进台山,最让我震惊的是,这里有一栋栋建筑连成片的‘侨墟’……(可是)惊喜之余,台山的侨墟也让我感到有点痛惜。它们比台湾三峡老街和大溪老街的骑楼更为雄伟壮观,可是它们的命运却是‘人走楼空,无人修葺’的悲凉。”这是一位在台山实习的台湾姑娘在家信中描写的侨墟现状。

  诚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不断转移,侨墟正面临着不折不扣的时代冲击。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愿世代留守老屋,老一代的侨眷早已移居海外。一些废弃的侨墟因为冷清而被打上了斑驳的岁月烙印。

  而除了本地人的“坚守难”,一些“华二代”“华三代”也流露出对侨墟的不解——“一位美国华裔在看到百年侨墟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何那时的侨商要把钱寄回来修屋造房,若是投入当地的华人社区,想必今天大不一样。”刘进用这样的故事诉说着侨墟今天的困境。

  “海丝”的独特印记

  面对这样的现状,侨墟接下来的路该走向何处?

  2010年,一部热映电影给侨墟带来了新希望——《让子弹飞》,这部由姜文执导的影片正是看中了侨墟的独有特色。化身“鹅城”,梅家大院的超现实魔幻色彩与电影不谋而合。由此,以其为代表的侨墟开启了以“旅游”为招牌的重振旗鼓之路。

  与此同时,侨墟的所在地台山,也愈发显示出独特的地缘和文化优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台山以悠久的侨乡文化闻名。可以说,侨乡因“海丝”而成,“海丝”也因一代代华侨华人的努力而不断延伸。

  作为海外华人爱家、爱乡、爱国的具体体现,侨墟正是不可多得的“海丝”印记。

  “侨墟是海外通商贸易的特殊载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和延续。以侨墟为例,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侨商通过侨墟,将国内外商品进行交换,同时,不同属性、特色的文化也在此交流与融合。”刘进说。

  在这样的契机下,当地政府也正通过一系列举措吸引更多的“华二代”“华三代”回乡寻根。“海丝申遗”、打造“广侨文化”、建设“中国侨都”……这些举措的目的,都是用文化连接中外,用故乡今日的变化来为“华一代”们曾经披荆斩棘的奋斗史添彩。

  可以说,“海丝”之路,既是一条华侨华人向外开拓之路,也是他们回乡寻根之路。而伫立在台山的82处侨墟,也在百年历程中,从光鲜到斑驳,见证着他们从出走到归来的奋斗史、回家路。

【编辑:郑丽华】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