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江门市纸质华侨文物保护和利用难度大 存3大短板

2015年07月28日 10:0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华博馆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华侨文物最多最全的华侨历史文化展示基地。图为华博馆重现华工挖金矿情况。(甘雁娜
    华博馆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华侨文物最多最全的华侨历史文化展示基地。图为华博馆重现华工挖金矿情况。(甘雁娜 摄)
    广东侨批主要由五邑银信、潮汕侨批、梅州侨批三部分组成,其中,五邑地区拥有几万多封银信。(甘雁娜 摄)

  15年前,我国文物类别首次新增“华侨文物”,正是侨乡(广东)江门推动这一历史性突破的。如今,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现有华侨文物的数量、质量走在全国前列。然而,保护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在江门华博馆与中山大学近日举办的“共建华侨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研究教学科研基地框架协议”签订仪式上,来自市、县级的博物馆负责人均发出了华侨文物迫切需要加强保护的声音,希望借助中山大学的科研实力,更好实现华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记者深入采访了解到,“以纸质文物为主”的馆藏文物保护难度大,而以碉楼为代表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露天的华侨文物也面临着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破坏的双重威胁。今年启动“中国侨都”建设以来,华侨文物作为侨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加强保护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那么,当下江门华侨文物保护进展如何?存在哪些短板?

  馆藏文物数量居全国同类博物馆首位

  在侨乡江门,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侨圩等涉侨文物家喻户晓,这与江门多年来对华侨文化的宣传、普及有关,在当地文博人员印象中,变化最大的要数侨批,从以前的“烂纸片”成为世界记忆遗产。随着侨文化影响力扩大,华侨文物不仅是官方的重要保护对象,也成为民间收藏的“新宠”。

  华侨的历史少说有几百年,也可以追溯到一两千年前,但“华侨文物”相对陶瓷、青铜器等传统文物显“年轻”,名称正式出现于2000年左右,“最早期指华侨在侨居国生活、生产所留下的文化遗存。”江门博物馆副馆长黄志强介绍,后来囊括侨乡大地与华侨有关的物品,如华侨回国建造的洋楼、工厂、学校、道路等。根据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分类,华侨文物分为,一是以碉楼、侨圩、骑楼以及华侨捐建的学校、创办的工厂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一是以五邑银信(侨批)、口供纸、华侨族谱、证件、金山箱等反映华侨日常生活、出国凭证、生产工具的可移动文物。

  从可移动文物的角度来看,华博馆作为侨乡文物的重要征集、收藏、展示窗口,自2001年开始征集、收藏、保管华侨文物,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华侨文物最多最全的华侨历史文化展示基地。据悉,目前全国华侨博物馆涉侨文物总量达8万件,江门华博馆有3万件,约占四成,华侨文物数量居首位。据了解,华博馆馆藏文物中,九成左右是华侨文物,实物达2万多件,照片1000多张,图书资料、刊物2700多册(份),内容丰富,对展示和研究五邑华侨史极其重要。此外,也有不少华侨文物被当地民间收藏家收藏。“征集、馆藏、收藏也是一种有目的的保护,华侨代代传承,留存的文物不仅具有物品本身的价值,难能可贵的是保留了前人的信息、故事,众多文物甚至构成侨乡变迁史。”

  从不可移动文物的角度来看,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通过建立“四有档案”,即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保护标志,建立科学记录档案,建立保护机构或有专人负责管理。记者获悉,这类文物主要遭受两方面的破坏,一是台风、暴雨、洪灾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二是城市建设的大拆大建、文物利用的建设性破坏等人为破坏。有关业内人士表示,“已列为文保单位的基本能够得到保护,一些非文保单位的华侨文物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华侨文物以侨批、口供纸等纸质文本为主

  “现有馆藏文物主要包括纸质文本和器物两大类,布匹、茶壶、金山箱等器物类文物数量不多,侨批、口供纸等纸质文本类占上风。”黄志强分析,华侨在侨居国生活,体积大、金属的大件物品不方便携带,为此,体积小、轻便的器物、纸质物品较多,且在社会变迁中纸质文物容易收藏,为此,在数量众多的华侨文物,纸质文物“占上风”。此类文物主要有图书、字画、契约、纸币、票据、信函(侨批)、证件等。

  然而,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在所有文物材质中,纸质较“短命”,“一件纸质文本放置几十年,上百年可能就不存在了”,黄志强解释个中原因,纤维性结构的纸质文本容易变黄、变脆,最终自然分解;另一方面,纸质文本容易发霉,遭虫蛀,特别是受南方潮湿天气影响,保护难上加难。为此,纸质文物的保管有五忌,忌污染、忌生霉、忌虫蛀、忌光照、忌潮湿,保护难度很大,收藏不当,会损坏藏品的品相。他表示,“库房必须保持恒温恒湿、除虫防霉的环境,目前华博馆的库房环境基本满足。”然而,其他县级博物馆的条件则相对差一点。

  另一方面,华侨纸质文物的保护还在于对一些残缺破旧的纸质文物进行修复。由于江门华博馆目前不具备此类有资质的专业人才,黄志强感慨,“纸质华侨文物基本只能藏于库房,不敢轻易使用,从而阻碍了文物的深入研究。”华博馆也曾尝试过“借力”其他有资质的机构,由于国内具备纸质文物修复资质的机构鲜少,机构本身的文物修复工作都忙不过来,无暇顾及其他。令黄志强感到遗憾的是,华博馆曾经成功获批国家级文物修复专项资金,由于馆内无专业修复人员,也聘请不到有资质的单位来做,折腾了四五年,最终只能将这笔资金用于做书画保护方案,未能真正用于修复华侨文物本身,“由于专项经费花不出去,后来也没敢继续申请”。

  ■纵深

  保障经费不足 

  保护意识待提升

  文物保护涉及多个方面,保护意识的提升至关重要。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在去年对四市三区的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发现个别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侨乡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申报文物等级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有价值的文物得不到及时的保护。此外,“重经济利益、轻文化价值”的情况,使已定保的珍贵文物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或损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人大代表王良平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文化遗产产权人本想申报文保单位提升知名度,当对文物进行修缮、建设时发现,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任何建设都要层层报批,办事非常不便,宁愿不申报。”

  短板一??

  文物保护常态性经费明显欠缺

  据介绍,与珠三角兄弟市对比,江门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相距甚远。

  近年来,江门市本级财政用于文物保护的常态性经费为每年20万,其他的经费或由市区配套,或以具体项目申请专项经费,文物保护常态性经费明显不足。王良平代表分析,各市区的财力也决定了经费的数额,作为中心城区的蓬江区每年用于保护的经费算高的了,然而今年也从原来的50万元缩减到20万元。令他担忧的是,“经费保障跟不上,保护需要用钱时怎么办,或申请专项经费,但得排长队,或挪用其他经费,因此,目前的保护一般是进行小修补,难以实施有规划的保护。”另外,申请省级、国家级的专项保护资金,花费时间长,也不是一种常态的保障。他认为单靠政府财政进行文物保护是做不到的,可尝试推动企业、社会组织等民间力量参与保护,可参考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认养”模式、潮连祠堂村民自发筹款修复的模式。但也必须考虑到,社会力量的参与往往以盈利为目的,政府作为指导部门,还要做好规划、监督,避免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建设性破坏。

  短板二??

  缺乏文保专业技术人才

  文物保护工作专业性高,需要具备文保专业技术的人才,文保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是目前全国文博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江门的情况更加迫切。江门市人大代表委员会在去年进行的侨乡文化保护和利用的调研汇报中提出,江门文物保护人员组成方面存在文保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现有人才队伍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正是由于缺乏资金及专业人士、专业部门的有效指导等原因,致使有些定保文物缺乏必要的维护,破旧残缺甚至出现安全隐患。

  以江门博物馆为例,作为市级博物馆,现有人员编制18个分管责华博馆、陈白沙纪念馆、陈少白纪念馆、新宁火车站旧址共四个馆和一个文物点“钓台旧址”的日常运作。黄志强感叹,“现有人员仅够维持博物馆的事务性工作,更别说进行文物研究、参与科研项目等研究性工作。”文物保护也是一门“技术活”,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在黄志强看来,在博物馆目前的管理中,经费并不是最缺的,文物修复、鉴定、保养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是最缺的。他表示,倘若人员数量要与现有文物数量匹配,至少得40人,才能更好地实现华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现在的人员标准是远远达不到的。

  短板三??

  科研力量薄弱,文物挖掘不足

  华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对华侨文物的研究,有益于推动华侨文物的“活化”,反过来促进文物的保护。在侨乡文化研究方面,五邑大学广东侨乡研究中心推动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五邑银信申报世界遗产,也开展了多项与华侨、侨乡有关的研究,研究成果走在全国前列,然而,单靠侨乡研究中心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在开展文物管理工作的文博系统内,研究人员比较匮乏,科研力量薄弱,面临“有文物、难活化”的尴尬。即使在全国同类华博馆中数一数二的江门华博馆,目前也没有高级职称研究员,现有馆员疲于应付博物馆日常运作,难有时间、精力进行文物研究,使得大量华侨文物未能深入挖掘,更别说出科研成果。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李宁利在接触华侨文物的过程中发现,五邑华侨文物有其独特性,充分挖掘华侨文物的内涵是提升“中国侨都”品牌重要窗口,然而,目前华侨文物的信息还没有完全挖掘,梳理不够完整,只是生硬地展示给观众。与陶瓷、青铜器等传统文物相比,华侨文物本身缺乏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时间短,大多数文物为观众熟悉,难引起观众的兴趣,在她看来,“活用”华侨文物,不仅要挖掘华侨文物本身的信息,更要了解与之相关的华侨故事、征集故事、开发利用的故事等背后的信息,用观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真正认识华侨文物历史价值,从而提升社会对华侨文物的重视,反过来也将推动文物的保护。(甘雁娜)

【编辑:金嘉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