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广东江门引进“外援” 打造侨乡生态华侨博物馆

2015年08月11日 14:41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陈畅正在整理“口供纸”,这意味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和市华博馆的合作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江门日报》)
    陈畅正在整理“口供纸”,这意味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和市华博馆的合作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江门日报》)

  8月1日,(广东省)江门市华博馆迎来了两位帮手,她们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两名研究生。“外援”入场,意味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与市华博馆的合作进入实质阶段。

  双方乐见这样的局面,在它们看来,这种“博物馆搭台,双方共同唱戏”的方式,能有效实现双方共赢。

  华博馆来了“外援”

  现场

  陈畅是来自中大的两位“客人”之一,8月7日,记者在市华博馆见到她时,她正在埋头整理资料。

  “这是‘口供纸’,是五邑侨乡特有的一种华侨文物。”一旁的市华博馆工作人员指着资料介绍说,“口供纸”是一种专门为出国的移民准备,以应付移入国移民官员询问的培训资料,里边记录了很多问题及答案。

  陈畅整理“口供纸”,是她整个华侨文物研究工作的开端,同时也意味着,市华博馆和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正式进入了“新婚期”。

  时间回溯到今年7月20日,那是它们双方“扯证”的日子,当时,市领导黄悦胜、柯文仲以及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黎兆元等,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应强教授一起,为双方共建的“华侨文物与文化遗产”教学科研基地揭牌,可以说,仪式体现了一定的规格。

  借“外援”提升科研力量

  意义

  “外援”帮忙研究“口供纸”,究竟有何意义?陈畅认为,馆藏的“口供纸”大约有一千多份,部分出现了虫蛀、缺损等现象,她先将“口供纸”扫描上传至电脑,然后配合文字形成数据库,可使“口供纸”的信息得以长期保存。

  李宁利是陈畅的导师,也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副教授,对于这次合作,她的认识无疑更深。“可以实现双赢”,李宁利进而讲到,一方面,华侨文物主要是纸质版的文字资料,由于市华博馆人手不够,“口供纸”、侨批银信、侨刊等研究并未开展,该院可以助其修复、提升研究水平,文物解读清楚以后,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该馆为中山大学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实习、研究的平台。

  市华博馆副馆长黄志强认同李宁利的说法,此外还重点谈到,该馆“跛腿走路”的现状广为人知,一方面,该馆在业内拥有多方优势,尤其是馆藏文物,不仅数量最多,而且种类齐全、精品率高、个案强。与之相对,该馆也存在明显短板,主要体现在高级人才欠缺,按照二级博物馆的要求,编制应在30个左右,其中包括3至5个高级职称,然而,该馆只有编制18个,长期在职的人数只有13人,其中,从建馆至今没有一个高级职称。人才数量、质量的严重不足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科研太弱,作为华博馆,华侨文化理应成为主攻方向,但这一块目前还是空白,没有做出科研成果,同时,该馆没有广东省、全国的社科项目。

  “一个跛脚的人站得越高,他的不足就凸显得越明显。"黄志强称,对于这一现状,如果仅凭自身力量在相对中长期的时间范围内很难改观,因为人员编制很难达到30个,政府指出了一条出路,那就是“走出去、外包、联合”,所以,双方“谈起了恋爱”,到了“热恋”期,我市今年又提出了打造中国侨都“十个一”的目标,其一就是“一个展馆”,计划将江门市华博馆和江门市博物馆合二为一,打造成为国家级的代表中国华侨史的权威展馆。此外,今年还提出了打造国家一级馆的目标。据其介绍,二级馆只占博物馆总数的6%,一级馆只占博物馆总数的3%,如果说从三级馆上升到二级馆,只需要付出十分的话,那么,由二级上升到一级馆,起码要付出三十分。

  黄志强强调,在此背景下,和名校、著名科研机构合作,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不二选择。

  研究馆藏文物和侨乡文化

  重点

  在市华博馆仅仅呆了一周,陈畅就觉得获益多多:“口供纸”里面的时间跨度较长,记录的内容也很丰富,既有个人信息,也有用于对方审问时回应的信息,如村落情况,房间有无天井等具体信息,它不仅反映了个体情况,还反映了文化、地理等信息,值得研究历史、文物的人去关注,其研究的空间很大。

  仅仅只是“口供纸”就让陈畅觉得“研究空间很大。”那么,在市华博馆巨大的资源面前,该选择哪些作为重点呢?事实上,两者签署的《框架协议》中已经重点谈到:“双方同意,以江门市华博馆为依托,建设‘中山大学华侨文物、华侨文化遗产江门实习教学基地’,以古籍修复、华侨文物、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方向;双方以共同申报、合作研究、参与研究等形式,重点围绕江门市华博馆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合作进入“新婚期”馆藏文物——‘口供纸’、‘银信(侨批)’及其相关华侨文物进行研究,共同培育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项目,形成一批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研究成果;双方同意在江门市华博馆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合作进入“新婚期”,挂牌成立‘华侨文物、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实习教学基地’,开展共建工作,重点推进华侨文物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建设华侨文物数字信息资料中心;双方互相提供文物资源、信息数据查询便利,开放与华侨文物及文化遗产相关的馆藏,资源共享,联合发表研究成果……”

  “重点还是在馆藏文物的研究,侨乡文化的研究,以及五邑侨乡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李宁利告诉记者,他们首先进行馆藏文物整理、解读、陈列,将华博馆建成岭南地区华侨文物信息中心、研究中心,然后进行侨乡村落调查,构筑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遗产为中心,选取周边典型村落进行研究,以期打造“众星捧月”的侨乡生态博物馆,“争取让华侨记得住乡愁”。

  “很多文献资料急需保护保存,所以我们及时介入了。”有感于此,李宁利首先派出了两名研究生,接下来,他们还将分组派出本科生队伍进驻。

  人手不够 没组建队伍

  难点

  合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李宁利认为,难点主要在于“人”:2000年以后中大做过华侨史研究,至今没有中断,但在华侨文化方面却没有形成很好的研究梯队。与之相似,黄志强首先谈到的也是人的问题,“我们实在是人手不够,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我们的人才队伍,但我们现在连队伍都没有组建。”

  问题如何解决?两人都归结于时间: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磨合逐渐解决问题。

  “我们还是觉得有些‘不对称’。”黄志强笑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是个“巨人”,与之相比,市华博馆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合作进入“新婚期”,自己还是个“小人物”,但为了自身取得进步,他们必须和高手“过招”。不仅如此,该馆还设想在三五年内,和中山大学展开全面合作,其中包括它们的图书馆,纸本修复中心等。

  李宁利则讲谈到了“钱”:学生及工作人员的基本消费、劳务费,课题的调查研究、成果出版等都需要一定经费。

  尽管如此,她表示,双方合作开展研究,既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也契合未来的文化热点,前景非常不错,“我相信,大家只要朝一个方向去走,很多问题都会解决的。”(周春锋)

【编辑:郑丽华】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