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香港温州同乡会成立30周年 在港温州人逾三万

2015年10月10日 10:05 来源:温州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闯天下,创基业。从瓯江之畔到香江之滨,瓯越儿女在追求香江梦的同时,也将温州的符号深深地烙印在香港这座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香港定居、创业、就业和求学的温州人有三四万人之多。

  日前,在香港温州同乡会成立30周年庆典之际,市委常委、秘书长仇杨均和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施艾珠一行,专程走访慰问了部分香港温州老乡,并召开香港温商代表座谈会和旅港温州学人座谈会,互递乡音,畅叙乡情,倾听他们对温州发展的真知灼见。

  虽然与他们接触的时间十分短暂,但记者从所见的一幕幕情景、所闻的一句句乡音,可以感受到在港温州人这个群体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对温州故土的赤诚之心。

  他们粤语很溜,温州话也很地道

  初次见到蔡俊远时,他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一身休闲的运动T恤,与餐厅服务员用粤语沟通对答如流,极像港剧中长者的形象。不过,那边刚说完粤语,这边马上又用纯正的温州话与来自温州的老乡谈笑风生。语言的快速“变频”,让人不无诧异这位老者到底是香港人还是温州人。

  “其实我是地道的温州人,老家在温州谢池巷。”现年64岁的蔡俊远,在8岁时就在父亲的安排下去了香港。后来在钻石、珠宝生意中打下了一番基业。受港式生活熏陶几十年,他的言谈举止充满港味。但那一口保持了50多年的地道温州话,证明他骨子里的“温州血统”并没有褪去。

  温州人旅居香港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当时香港正在开发,旅港的温州人多为海员、裁缝、木匠等手工业者,也有商人和学者。从落脚、扎根到繁衍,早年旅居香港的温州人如今已与香港融为一体,习惯了香港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呼吸与脉动。但是,无论生于斯长于斯的香港温州人后裔,还是近年旅港的温州人,都没有忘记祖祖辈辈生活过的瓯越故土。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香港温州同乡会会长王则左说,作为温州人,大家对家乡都有深厚的感情。近年来,温州同乡会与温州的联系日益密切,积极推动旅港温州人开展寻根之旅。

  他们会做生意,也善于钻研学问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99号是地标建筑“中环中心”。

  站在第51层楼,可以俯视港岛核心商业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可以鸟瞰维多利亚港的璀璨星光。温商舒策城把他的五洲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香港总部设在这里。此次香港温商代表座谈会也在这里举行。

  舒策城说:“香港是个国际性大都市,这里是我们接轨国际的一个大平台。”因此,不少希望企业迈向国际化的温商把香港当成一道“龙门”。在日前刚成立的香港温州企业家协会当中,会员就包括五洲国际、新明中国、永盛新材料等20多家在港上市的企业。

  除了商界,在香港的文化、教育、法律、科技、金融等各界精英人才行列中,也都有温州人的位置。

  在之后于香港理工大学举行的旅港温州学人座谈会上,各界温籍代表人才济济。

  王则左的另一个身份,是香港大律师。这位1950年出生于香港的温州人后裔,早在十年前,他还是一名商人。50多岁之时靠自学成才,当上了大律师。面对记者的好奇,他说:“人的一生要多些挑战,只要我们肯投入,做什么事情都没问题的。”言语中不无流露出温州人敢闯敢拼的个性特征。

  7名教授级的温籍专家出席了座谈会:滕锦光,永嘉人,现任香港理工大学结构工程讲座教授及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谢作伟,苍南人,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卓敏化学讲座教授、理学院副院长等职;李志林,乐清人,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地理资讯科学讲座教授……

  可以说,在港的温州人,他们既有拿得起大生意的,也有做得了大学问的,展现了温州人的多面才能。

  他们建言献策,诚心希望温州发展

  无论阔别温州,还是近年刚从温州出去,两场座谈会上,在港温州老乡对温州人及温州发展都直抒胸臆、不吝献策。

  王则左希望在港的温州人能一如既往地团结一致、相互关心,像歌曲《狮子山下》中唱的那样: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对于温州发展,他建议积极打造好营商环境。“除了招引温商回归,还要吸引非温商企业,如果外人都乐意去投资,那就说明温州的发展真的是可持续的。”

  身为香港温州企业家协会会长的舒策城表示,这几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实施温商回归战略,温籍企业家要把响应号召转化为实际行动。他同时认为,一个地方发展要具备三大优势:人才集聚优势、政策优势、原材料优势。建议温州降低制造业用地价格,以更好地吸引企业;降低住房价格,以更好地留住人才。

  平阳籍的香港大学教授黄立锡说,温州和香港很像,都属沿海城市、人多地少、市场经济发达、居民喜欢经商,但是香港人很讲究规则,喜欢排队,这一点是温州应该好好学习的。“温州有很多特色产业,只要不急功近利,而是用时间去好好打磨,相信会塑造出特色。”

  “根据我个人对家乡一些县市的了解,教师的收入待遇差异较大,这些年许多优秀教师都流动到杭州、上海等地,当然流动是好的,但用好的待遇和机制把优秀教师留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教育科技部处长陈恒是苍南人,对温州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加强现代资讯科技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林乃鹏)

【编辑:罗渊】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