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老归侨许长林:感恩祖(籍)国给了这个家

立冬时节,(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泉上华侨农场退休职工许长林通过电话问候海内外的亲人们。每逢季节变换,他都会打电话,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他原是印尼华侨,因为一个重大的国际事件与宁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76岁的许长林祖籍诏安,祖辈去了南洋,居住在印尼苏岛棉兰。说起来,也是命运多舛,他9岁时母亲去世,16岁时没了父亲。少年失怙的他,只读了几年小学,就跟着姐姐姐夫,靠小推车卖冰棒冰水来维持生计。然而,如此贫穷简单的日子也不长久。1959年底,一向对中国友好的苏加诺总统被迫签署了“总统10号令”,引发了大规模的排华浊浪,大批华侨被剥夺土地,赶出乡村,离开几代人辛苦经营起来的家业,住进集中营。
在当地反华排华日益加剧的背景下,1960年7月,21岁的许长林辗转回到祖国,被安置在泉州双阳华侨农场。经历了这次人生变故,许长林真正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无私和温暖,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乐观向上,积极工作,很快成为农场的骨干力量。他外表阳光帅气,小他3岁的归侨姑娘李贤英对他心生爱慕。共同的人生际遇使他们相互珍重,于1962年结为夫妇。
随着印尼当局反华排华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华侨被驱逐出境。为此,国家新建了几个华侨农场。1963年7月,国家从各个华侨农场抽调了25名骨干到宁化,筹建宁化泉上华侨农场,许长林成为其中一员,为农场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6年10月,宁化泉上华侨农场建成后,他提出了学习泉州双阳华侨农场“三奖一包”经验、实行承包单干的建议。当时,正值“文革”期间,一些领导认为他资产阶级思想严重,把他列为反革命进行批判,他因此被集中学习、劳动改造了两年。他有些想不通:他是想让农场发展更快更好些,怎么就成了反革命呢?尽管他受到了冤枉和挫折,但他的爱国情怀始终没有改变。他常对自己的儿女说,要感恩祖国,是祖国给了自己这个家。
转眼间,他和妻子都退休了,两个子女也已成家立业。老俩口闲不住,承包了队里的3亩柑桔地。他承包果园不是为了增加收入,而是为了锻炼身体,因为他和妻子每月各自能领到2000多元的退休金,而且在香港定居的女儿、在三明工作的儿子生活都过得很好,他无须为钱操心,保重好身体是最重要的。每年他都会带着妻子到女儿、儿子那里住上一两个月,而儿女们也会在春节时回家看望他们。他和妻子还回过一次印尼,探望仍在印尼生活的两个妻弟,向他们讲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是因祸得福。如果不是当年印尼反华排华,如果没有祖国的庇护,我肯定过不上今天幸福平安的生活。”在和海外亲人交谈时,许长林总会重复这样一句话。(戴长柏)